从不婚到闪婚还生了三个娃,她经历了什么?
「 The Story of Yang Ge 」
01 结缘法国
杨戈是个地道的北京姑娘,说话干脆又利落,丝毫不含糊。
性格使然,她也爱玩飞镖,可能喜欢的是瞄准靶心的那一刻。
她的人生一直按照她自己既定的目标行进着,直到来了法国......
大学刚毕业那会,杨戈给自己的人生设定是要做个女强人,她想进入社会工作,在大机构或者大学里教书。
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她做的第一份工作是进入一所职高做社会学偏心理学的老师。她回忆当时的这份工作感觉特别有意义,因为是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虽然有意义但是杨戈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想起了以前的老师曾提到过法国的社会学特别先进,于是就想出国镀个金。
就这样在十七年前的二月,杨戈背着行囊就来到了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的一座靠海的小城市,愉快地度过了三个月的语言学习的时光。
早年杨戈在法国同一年的秋季,她就被索邦大学的社会学录取了。
02 巴黎好时光
回忆起大学的时光,杨戈说那是金灿灿的岁月。她泡在书里,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拿着看,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
我记得有那种你需要带手套翻的老书,那个纸真的就是很脆薄,然后你要带手套翻,我觉得这种感觉很有意思。看懂了没有,然后或者说你记下来没有,印象不深,但是这种翻书的感觉你印象很深,你就觉得是现代和古代的一种对话。
杨戈求学的索邦一大毗邻巴黎著名的双叟咖啡馆和花神咖啡馆,这两间咖啡馆曾是文人墨客们畅谈之地,像海明威,加缪,萨特都是这两家咖啡馆的常客。
杨戈就浸润这样的环境下,啃着三明治,读着书,时不时地抬头望着路过的人们,被知识浸润的她把自己活成了太阳,每天都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杨戈硕士毕业的论文写的是中法青少年在家庭地位中的比较,顺利答辩完之后本该回国的她觉得还没有学够,于是申请了博士继续深造社会学。
在法国的日子就这样有规律地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除了写论文的时候和所有人一样会焦虑,其他日子都过得挺开心的。她还会时不时地教授当地人中文赚取一些基本的生活费,除了论文之外,再无别的烦恼。
当时通过我去教中文的收入是完全可以把我的生活保证的。当时是那么想的,但是没有想到以后或者是过去,就完全没有想过。因为我当时没有结婚生子这个人设,我就觉得我自己生活有收入,然后供我去学习,这是个特别美的事情。你完全不会觉得很无聊,而且你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未知的。
杨戈当时的论文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了,还得继续做修改。但是杨戈越写越觉得自己当时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原本她的研究课题是中法青少年家庭中自主性与其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写作的后期她的关注点都落在了老龄化的问题上。
正当她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杨戈的人生计划和她对自己的价值设定。
杨戈的先生是她教中文的学生,一来二往就熟了,茫茫人海中他俩却都有着爱玩飞镖的兴趣。
于是便相约在巴黎各大咖啡厅比试技能,结下了革命般的友谊。
后来俩人的故事也发展得格外地迅速,在确定恋爱关系三个月后就闪婚了。
杨戈每次做决定的时候如同拾起飞镖的那刻,屏气凝神、瞄准、十倍聚焦,然后像激光一样定位在她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她做任何大决定都如同她玩飞镖那样,所有的动作都是一气呵成,从来不会有过多的犹豫。
03 生活聚焦
当时杨戈的论文还要进行修改和答辩,但她觉得自己关注的点已经变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快要到手的博士学位,而是改修了另一个偏职业技能方向的硕士,完成了老龄化这个社会问题的研究。
我先生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博士),我说这个现在不是我关心的重点了,我就放弃了。而且我一点都没有后悔,也不觉得可惜。就是我跟谁说这件事情谁都觉得为什么,我当时就这么想的,我准备跟他生活在一起了,然后这个论文对于我来讲已经不是我的重点了,我就把它放弃了,我又找了一个新的重点,我就把它放弃了。
自那之后杨戈就被卷入了自己人生剧情的快进版:两年办了三次婚礼,有中式的,有马车城堡梦幻式的。
小家庭建立之后,又忙不迭地添丁,五年抱了三个孩子。
等她再回过神来的时候,最小的孩子都已经四岁了。
所有我认可的价值都是在社会上的,但是我如何在家庭中去体现这个价值?我没有做这个准备,说实话一点儿没有。
几乎所有的现代女性都会面临两种身份的困扰,尤其是在初期在家庭身份要全情投入出演之际,外界似乎又要你也能体现社会价值的时候,很少有人能不焦虑。
杨戈说现代女性的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和自身。
而她自己选择了主动放弃,抓住了那个时间段里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老大两岁的时候我生了老二,老二两岁的时候我生了老三,他们在每个年龄段对于妈妈的需求,对于家庭的需求,还有对于这个新来的这个小朋友的接纳程度,你都是要去照顾的。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我投入精力的,所以我们没有再把多余的精力放到工作上面。可能有的人可以云淡风轻地处理工作和家庭,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到,那样会对于我来讲会有压力。所以我不愿意有太多的压力承在身体中,对身体不好,所以我就放弃了。从来不会用牺牲这个词,我觉得是我自己的选择。
04 价值困惑
虽然杨戈主动选择专注于家庭教育,但是她也焦虑过。当评判的标准全都对照着社会价值来衡量的时候,对于女性而言很难躲过这份对于自身价值的思考。
杨戈的三个孩子因为大家都看到这个花是成果,这个花很漂亮,所有的风光都是在这朵花上。可是下面是谁陪的土?谁育的苗?谁栽种的?谁灌的水?(人们觉得)无所谓。
在杨戈所受到的教育里,家是很重要的存在,因为是幸福感重要的来源之一。身为在海外的华人,又是中法家庭,社会学专业背景出身的她开始思考海外华人的幸福感这个问题。
05 创造幸福感
于是她就创办了一个中法交流的协会,想让居住在她周围的华人们能够凝聚在一起,相互支持。
杨戈说有了凝聚力才能有归属感,有了归属感才会获得幸福感。
每年春节的时候是杨戈最为忙碌的时刻,因为她不仅要带着自己的小家营造节日的气氛,还要走进孩子们的学校去给当地的孩子们普及中国的节日文化和传统,她有时还会组织她家附近的华人们聚拢到一起过年。
18年的时候,杨戈组织了一场过年的活动,来了五十多个家庭,一百六十多位宾客。平时大家如同散落在各地的繁星,通过杨戈的组织大家聚到了一起,散发出了温暖的光芒。那一年的年味不仅浓,而且还很暖。
孩子是生活在这种多文化家庭当中的,他/她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的先生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现在的家庭是中法了,所以他也需要这种凝聚力,他也需要这种倾诉,他也需要这种归属感。同样妈妈也是,我们不是那种中中家庭,也不是那种在法国家庭当中,我们这种家庭其实是独特的,它的这种倾诉的需求,或者是它的这种被需要的这种需求,从哪儿来?我们通过一个什么渠道让大家去倾诉一下?其实这个时候的沟通是很重要的,然后我就跟另外一个朋友说,要不然我们搞一个协会?这个协会就是为了让大家有凝聚力,然后提升幸福感、满足感。
今年是杨戈走入学校的第五年,她给孩子们分享了中国的春节和一些中国文化的相关的知识,她每年会根据各个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一样的分享主题。
2021年杨戈在学校的分享 往年为孩子们准备的春节材料包你会发现小朋友眼中是没有任何偏见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偏见,然后所谓的这些评判都是外部给他的,这个外部就是说家长、学校、社会,那我就想着说我可以怎么做,可以让小朋友在萌芽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偏见,或者是说他能了解的更多一些。
其实,像杨戈一样,还有很多华人妈妈们通过走进学校的方式让当地的孩子们亲自体会什么是中国的东西,通过刺激孩子们的感官,比如包饺子,做元宵,写毛笔,舞龙等等这样的活动,让遥远的中国在当地孩子们的心中变得具象,当下次外界有关于中国的信息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有一个对照的东西,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
家长们用奶粉罐做成的纸龙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等最小的孩子再稍微大一点后,杨戈便可脱身去继续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2019年杨戈一家于北海公园,结婚时就是在北海的仿膳饭店,走的就是这条路,八年后带着三个孩子又走了一遍她笑着说自己过去的十年像是一个园丁,一直在培土、浇灌。她用心地呵护,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
三个孩子在帮忙农活她相信种子一旦破土而出后,他们会势如破竹便不再太需要她去操心了。
因为她培育的土壤已经给了这些”种子“最好的滋养,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这些种子可以借着土壤的力量去开出最像自己的那朵花。
这朵花的背后都有一位笃信时间的园丁。
作者按
什么才是最好的人生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也因人生的不同阶段而异。可能问题里的”最”也需要进行一番讨论,“最”之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杨戈常笑着说自己有抓大放小的能力,她殊不知这背后其实有着人生的大智慧。
你踩对了人生关键的几个点,你的人生其实还是可以相对而言被自己所掌控。如何踩对点呢?
你得向内找,不停地向内找。你不一定能一下子找到答案,也不一定这个答案就是正确的,但是你每向内走的一步都是更靠近你最真实的自己。外显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到,但是你的内心不一定能够承受这份炫丽,当你抵达了所谓的高峰,和向内的自己并不匹配的时候,你的人生其实并没有办法保持平衡。
杨戈说回望这十年,她觉得自己经历了万事都想拔头筹认为自己“不是一般人”到认可“自己就是个普通人”的过程。
从没缓过神来到焦虑不服再到臣服和现在充盈,她每一天都活得明明白白。
杨戈的手艺好好吃饭的人生哲学:凡人虽小,却如同一滴水、一点星火、一片雪花、一份信念那样,微小却有能量。
凡人不凡更新中
此系列由旅法三语内容创作者施文静发起,旨在记录101种不一样的人生。
只此一次的人生,可以有哪些不一样的可能?
作者介绍
岛主施文静,旅法三语内容创作者,擅长人物专访,原创故事以及个人品牌故事。
约稿、投稿、内容合作及个人品牌故事撰写,请站内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