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2022-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玥然qh

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

一,婴儿的气质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1.按活动特征划分

研究者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四种类型。

二,按三种类型划分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

1.容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主动探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

2.抚养困难型。

3. 发展缓慢型。

(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的不相同。

2.早期教育婴儿气质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婴儿兴趣的发展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一岁前后)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自发性微笑阶段、无条件的社会性微笑、有条件的社会性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1.自发性的哭指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性哭,不具有社会性的哭。

2.应答性的哭指不适宜的内外环境刺激引起的哭,也是向抚养者表达个体某种需要的信号,是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哭。

3.主动操作性的哭指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明显社会活动性质的哭。如把打针与疼痛和白大褂联系起来的经验,惧怕穿白大褂的医生。

(四)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婴儿的种种需求是通过情绪信息在母婴之间传递的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情绪本身具有驱动性,婴儿具有自生长、自发展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可以分为如下两个层次:

本能性的驱动力和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一是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

二是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一)依恋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等,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

(1)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

(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1)反应性。 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的应答和反馈。

(2)情绪性。 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3)社会性刺激。 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学者哈特总结了各种有关研究,提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过程。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

其二,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2.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2)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