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学诗词】4.雁门太守行
某天早上送孩子上学路上,他突然问我“黑云压城城欲摧”后面怎么背,然后接了一句“甲光向日金鳞开”,然后就卡壳了。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大概已经还给老师了吧。晚上回家一起学习了一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3)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
(6)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7)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8)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9)临:逼近,到,临近。
(10)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2)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13)报:报答。
(14)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15)意:信任,重用。
(16)玉龙:宝剑的代称。
(17)君:君王。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题材的诗歌。在李贺所处的时代,战争原是经常发生的,其中既有平定国内藩镇将领武装叛乱的战争,又有抗击边地少数民族统治者军事侵扰的战争。但是,随着昔日盛唐气象的日渐衰微,描写战争题材的诗歌,不仅数量大大减少了,而且情调也变得低沉了。李贺这首诗的可贵,倒不单单在于描写了战争题材,而主要在于以饱满的爱国激情,歌颂了正义之师在正义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不屈,报国欲死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是很有特色的。诗人以慷慨悲壮的情调,奇丽多彩的笔触,描写了唐军边城将士从戎装待发到中夜出击、乘机捣敌的行动过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宏伟壮丽的战争画卷。但在这幅战争画卷中,始终没有描绘具体的战斗场面,自然更没有凶猛剽悍的敌军出现。整首诗都是以虚写实,即通过景事描写点染环境气氛,交代唐军的行动过程,从而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和场景的变化,这种审美境界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升华,直到最后画龙点睛,直接醒明题旨,既意蕴深厚,又表现自然。另外,诗人在勾勒这幅战争画卷的时候,很善于布景、着色、绘声、示形。布景,不仅有城里城外、天上地下,而且还有大景(如“秋色里”)和山景(如“金鳞开”);着色,如“黑云”、“金鳞”、“燕脂”、“红旗”、“夜紫”、白霜、“玉龙”等等;绘声,如“角声”、鼓声、战前誓师声(结尾两句未始不可作如是观);示形,如“黑云”之“压城”、“红旗”之“半卷”等。正因为诗人在这首诗中善用以虚写实,而且在勾勒这幅战争画卷的时候又精于布景、着色、绘声、示形,所以尽管诗中没有具体地描写战斗场面,仍然给我们以强烈的现场感,使我们感到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诗人用语言为我们描绘的这幅战争画卷,如果真的把它转换为绘画艺术,用我国传统的画法(尤其是在着色方面)怕是难尽其妙,而用现代西洋油画的画法也许还能表现其仿佛。在这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再一次表现出诗人在艺术构思上的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