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年和君商学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和大家谈谈自己读和君商学院的体验。
我与和君商学院结缘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
2017年春季,我的太太报读了和君商学院。她被“人生如莲、三度修炼”的和君文化所吸引。我饶有兴致地听她介绍和君人的故事,听她讲述和君大课的听课体验,一起探讨如何做好大课作业。这一年,我开始对和君商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8年春季,我追随我太太的脚步,也报读了和君商学院。经过三轮笔试一轮面试,我终于成功入学。我严肃对待每一次大课,认真做好每一次大课作业,用心写好每一篇必读贴的体会,聆听了大部分感兴趣的节气课,悉心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和演讲作业……一年的紧张学习,让我似乎重新回到了大学时代。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临近毕业,我感觉收获良多,从内心感谢和君商学院。我最大的收获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立身先立志,工作即修行,功夫在诗外。下面听我仔细道来。
第一,立身先立志
王明夫先生说过:“立身以立志为先,没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光芒照耀,人生终将黯淡无光、度日如年。一个心中没有理想之火在燃烧的人,是没有培养前途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与梦想,努力写论文、做课题,认真备课上课,完成领导交代的每一项工作。我在工作的第三个年头,评上了副教授。
但是,我发现评职称和聘职称是两回事。如果要等到单位聘我为副教授,可能要等到我50岁以后了。这对一个没有背景的年轻博士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于是,我选择独善其身,不与价值观不同的人共事。结果,我慢慢成了单位中的边缘人、底层人。
我的职业生涯遇到了瓶颈。我几乎可以看到自己剩下的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是怎么度过的,几乎没有任何大的变化,也不会有大的提升。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经常有失业的恐慌。我经常担心自己像20世纪90年代的下岗工人一样失去工作,然后陷入生活的困境。我的内心充满焦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开始迷失自己了。
为了让自己摆脱恐惧,走出焦虑,我做过各种努力,但效果都不明显。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读了和君商学院。意外的是,和君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读完一年和君商学院,我对职业生涯的认识产生了很大变化,不再认为职业生涯是直线发展的,而是打开一扇又一扇门。其中的关键(key,也就是钥匙)是“点上发力”。我的目标就是寻找这个“点”。
对我而言,这个点就是写作,特别是结构化公文写作。我接受过11年系统的高等教育,结构化思维和写作是我的最大优势。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这个点上发力,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走专业主义的职业发展路线。
我立志做一个出色的管理专业教师,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结构化公文写作培训讲师。我需要做的是:努力寻找管理专业与结构化公文写作的结合点,精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出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第二,工作即修行
问题是,如何实现上述职业目标呢?我想到了稻盛和夫的一段话:“全神贯注于一件事、对工作努力不懈的人,会在日复一日的精进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灵魂,同时培养出具有深度的品格。”稻盛和夫的这段话激励我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前行。
既然树立了管理专业教师、结构化公文写作培训讲师的职业目标,我就要朝这个方向上去努力。
首先,我是一名管理专业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课上好。在工作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是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我认真备课,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我认真阅读管理经典名著,学习知名管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其次,认真体会和练习金字塔原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自己的结构化思维。金字塔原理、解决问题的“七步成诗法”、麦肯锡方法、可视化表达,都是结构化思维的具体表现。我要把这些原理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并运用于日常教学、写作和沟通过程之中,成为自己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我于2018年11月开通了“可视化读写工坊”的微信公众号。我不定期会在“可视化读写工坊”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思考比较成熟的文章。因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修改起来非常不方便,适合发表修改过多次、思考比较成熟的文章。目前,我已经发了17篇原创文章,不仅传播了可视化读写的基本理念,也为我的教学和指导论文提供了便利。
最后,我于2019年1月开通了“澡化可视化读写”的简书账号。现在,我每天在“澡化可视化读写”更新文章,已经连续更新超过三个星期,形成了一种习惯。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专业教学与阅读体会、可视化读写两个主题。截止到4月10日,我已经发表37篇文章,发表5.2万字,有两篇文章被3次收录。应该说,开了一个好头。
现在,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我每天认真阅读,每天写简书,不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迷惑,不再担心未来有一天会失业。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正在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功夫在诗外
大诗人陆游晚年对要学诗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话是说,要想写好诗,不能只在寻章摘句、技巧和形式上下功夫,真正重要的关窍不在这些上面,关键在于人生经历、情感、意境等“诗外”之处。
陆游的这句话不仅对写诗适用,对学习管理一样适用。如果要学管理,光读管理书是远远不够的。任正非也说过,自己不看纯管理类的书籍,而偏好看一些历史、哲学等人文类的书籍。任正非在2018年下半年华为公共关系业务部门的讲话中,就特意要求他们“要加强哲学、历史、社会学……的学习。”
就我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专业教师和优秀的结构化公文写作培训讲师这个职业目标来说,仅仅是阅读管理书、提高结构化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功夫在诗外”,更重要的是,多看一些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名家之作,多与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交流,从实践中去体会、学习,才是“诗外”功夫。
我曾经在简书写一篇小文章,题目为《实现从T型知识结构到π型知识结构的转变》。文章指出,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只掌握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很容易陷入某种形式的“锤子陷阱”。“锤子陷阱”源自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一句名言:“如果你只会用锤子,你就会把所有问题看成钉子。”
为了避免“锤子陷阱”,管理者(包括管理学者)至少应该对两个不是密切相关的领域有深入研究,所以,应该建立π型知识结构,而不是T型知识结构。也就是说,真正的管理专家都是跨界的。德鲁克年轻时是一名政治学者,他跨界进入管理领域,同时还是日本美术的专家。马奇在管理领域之外,还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最初还讲授过心理学。西蒙最初获得的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在管理领域之外,获得过1975年的图灵奖和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是公共行政学的顶尖学者(1995年获得沃尔多奖),并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就个人而言,我获得的是政治学博士学位,曾经做的是劳工问题研究,现在是一名管理专业教师。由于我本科和硕士学的是管理专业,这也算不上跨界。我并不奢望自己成为一名管理专家,但作为一名管理专业教师,同样应该具有π型知识结构。
我初步的想法是业余学习中医。一方面,学习中医,有助于理解生命,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健康;另一方面,学习中医,自己的家人也会受益。俗话说:“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窃以为,尽管医学和管理有相通之处,比如都是开药方、解决问题,但中医和管理毕竟不属于密切相关的领域。或许,学习中医,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理解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管理。
就让学习中医成为我走向π型知识结构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