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文学》谈天说地散文特辑

【知青岁月】26、高难动作

2022-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秋之牛

小山村的晒谷场有两个路口,西面的路口是条土路,容易走,南面的路口其实没有路,要上去必须从水利沟上跨过去,再沿着土坎拾级而上。水利沟有1米多宽,跨过去不容易,但水利沟上有个小水闸,小水闸很简单,两根竖着的石柱夹着一块木板,石柱离地面约60厘米,两根石柱相距80多厘米。要从南面进入晒谷场,就必须从这两根石柱上跨过去。平时只身跨过去没问题,但要挑100多斤担子跨过去,全知青点就只有2人能完成这个高难度的动作。

那还是69年夏收,知青中有位66届高中生健健,1米80,熊腰虎背,他第一个向这个高难度的动作冲刺,结果,左脚留在南面石柱上,右脚跨在北面石柱上,进不了,退不下,那才真叫骑虎难下、进退维谷。我们这些小牛牛更是望尘莫及,所以给这个小水闸起了个雅号“泸定桥”,这两根石柱就是桥墩。

1970年夏收季节,我们几个没能完成这个动作的知青暗地里下决心:下乡已近2年,我们一定要跟贫下中农一样,从南面路口上去,不能再绕到西面的路口,绕路走要多100米左右,又花时间,更重要的是在贫下中农面前没面子。从外表上看,我们跟当地社员已经没什么差别,夏天,腰扎水布,头戴竹笠,赤膊上阵,已没有初来插队时的骄娇二气。

明天要割稻子了,我和同队知青兵友商量,晚上乘着月光,到实地模拟一下,免得明天出丑。来到现场,我们搬了块石头垫在南面石柱旁,把60厘米的高度分成两级,然后就模仿社员跨石柱、上土坎的步伐,第一步,右脚上石头,第二步,左脚上石柱,第三步,右脚跨过石柱,第四步,左脚上坎,……第七步,右脚蹬上晒谷场。练了几次,没问题,回家,还挺高兴,把它总结为“七步跨越式”。

中午收工的时候,我挑起担子回村,队长把我喊住:“秋牛,中午肚子饿了,不要挑太多。”“不,学大寨贫下中农,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说完头也不回地挑起担子。

回村路上,兵友在前,我在中,后面是老贫农凤来叔,走着,走着,我还在默念昨晚的“七步跨越式”,快到石柱的时候,突然,我觉得跨过石柱后,上晒谷场的土坎很陡,怕有60度,我问兵友,你用三角函数的知识目测一下,这坎有没有60度,兵友说,50度吧。说着,来到石柱旁,忘了右脚先上,变成左脚先上,结果,右脚是跨过了石柱,左脚也挪了一步,但右脚没地方挪,变成左脚支撑一个人和一百多斤稻谷的重量,眼看就要掉到水利沟里,幸好后面的凤来叔跨过来挡住我的腰,队长在晒谷场上见状,忙过来抓住我肩膀上的扁担,和凤来叔两人一前一后把我弄上晒谷场,队里的社员纷纷过来问:“有没有扭伤?”我口里说:“不会,不会。”但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似的,黄豆般的汗水一滴一滴掉在晒谷场,一下子就被蒸发掉,原本黑黝黝的脸变成“乌骨企龙番薯皮”。

兵友扶我回家后,倒在床上便起不来。下午,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采来草药,给敷上,但还是剧痛不止,医生按了骨头,说骨头没事,扭伤,至少要休息3、5天,才会好,没办法,听天由命吧。

晚上,大家收工,男知青帮着挑水冲凉,女知青帮着洗衣服,熬中药,集体户显示了大家庭的温暖。再晚些时候,副队长金镇叔来了,带来三包自家祖传的中药根,吩咐一天一包,外加猪尾骨一起熬,特有效的。他说,这中药根平时不随便送人的,我们是知青,特别优惠。接过他的药,我和知青们都很感动。那天晚上,是我们下乡插队后最热闹的一个晚上,全队2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来探望。

1970年,大队买了柴油机发电,所以小山村开始有电灯,但柴油不好买,要节约用油,9点就停电,社员们陆续散去后,知青们又开始讨论今天的“泸定桥”事件,总结教训,以利再战。大家讨论是结果是,第一次跨石柱的时候,不要挑太重,要牢记“七步跨越式”,准行。那年秋收,知青们经过反复锻炼,终于全部通过了“泸定桥”,这是后话。

当头晚上,蚊子太多,睡不着觉,兵友去采了些桉树叶,在屋里熏蒸,赶跑蚊子,把屋子弄得乌烟桉气,效果却不错。那天晚上,难闻的桉树叶味,伴着浑身疼痛,迷迷糊糊睡了一觉。
大家庭的温暖、金镇叔祖传的中草药特效,加上年轻气盛,到了第3天,我能下地了,挑担还不行,队长照顾:“到晒谷场晒谷吧。”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痛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似一望无际的大海,那挫折就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跌倒了并不可怕,重要是,能够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莫问春暖花开,只求快乐面对。许多时候,人活着便是一种心态。就如播种,插秧,锄草,割稻一样,不会,可以学,学习就是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不必在意别人怎样看,努力了就好。


高难动作.jpg 知青岁月.jp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