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风语阁人民广场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2022-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追名,有人逐利,有人喜爱金钱、名誉、地位,有人喜欢帅哥美女、游戏人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每天穿梭于争名夺利的路上,为了功名利禄,忙于奔波,疲于奔命。

殊不知,追求得越多,得到的越多,我们的烦恼也就会越多,因为欲壑难填,永不满足。

渐渐地,我们被这些欲望吞噬,就会变得恐惧、担忧、焦虑,各种不良情绪与日俱增。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得好:“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意。”

从热闹的名利声中退出来再来看名利场,才知道热衷于争名夺利最没意思。

一个人对名利的热衷莫过于名利场上的人前风光,让人艳羡。以及名利背后让人垂涎欲滴的物质享受和名利带来的那种前呼后拥、呼风唤雨的感觉。

说白了,名利无怪乎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让我们浸泡其中,不能自拔。

然而,追逐名利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你只顾着埋头狂奔,当你的物质世界越来越丰盈时,回头却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

原本的快乐和幸福突然间就不翼而飞了,随之而来的是痛苦和烦恼,而追名逐利就是痛苦的根源。

事实上,只有内心变得简约、简单而朴素,褪去繁华,我们才能真正回归宁静生活。正所谓越是简单的人,内心越宁静。

正如苏轼所言“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应随缘,不必强求、苛求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名利到头一场梦,想通透了,心也就豁达了。

名利是绳,贪欲是绳,过分強求也是绳,牵绊多了,如不可得,或得之不多不大,就会产生烦恼嗔恨,了无乐趣。

人活得简单些,扮好自我角色,得之泰然,失之坦然,不让欲望燃烧着,心就不会焦,单纯一些,淡泊一些,自然一些,看开一些,以平常心过平安日,就是幸福。


苏轼平生最敬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欧阳修,另外一个是韩愈。

欧阳修被后世誉为“千古伯乐”,因其在为政期间,慧眼识英才,举荐过许许多多后来名满天下的人物,比如曾巩、苏轼等人。

而苏轼与欧阳修的缘分还要追踪到苏轼少年时。

嘉祐元年,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彼时的欧阳修是文坛大佬,在文坛和官场都声名响亮。

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正是欧阳修。

参与阅卷的梅尧臣推荐来一篇晓畅通达的古文风格试卷,让欧阳修取为第一。

欧阳修看到文章一见倾心,但怀疑这份试卷出自门生曾巩之手,害怕惹来闲话,于是委屈它做了第二名。

后来才知道这是苏轼的作品。苏轼及第后,便拜入欧公门下,从此结下师生之谊。

在众多门生中,苏轼最得恩师之心。欧阳修曾对梅尧臣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在欧阳修眼里,苏轼就是下一代文坛盟主无疑,并预言三十年后世人将不再谈论自己。

面对可畏后生,欧公非但没有动任何嫉贤、恋栈之意,反而公开赞赏,主动“放他一头地”。

因为欧公关心的不是个人名望,而是文统、道统的传续,他对苏轼的欣赏也不只是文才,更包括人品、气度、志向。

他曾对苏轼说:“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在外人看来,他们师生传接的是至高的荣誉,只有他们两个知道,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道义担当。

苏轼记着欧公的谆谆教诲:“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思迁,则非我徒。”

欧公一生倡导士人的担当精神,原本“论卑气弱”的时代风气,自欧阳修一出,焕然而变,读书人纷纷“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

然而由于直言敢谏,欧公屡遭贬谪,直至释位而去,归隐泉林。

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在扬州西北的大明寺旁的山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登高远眺,可见江南数百里的风景。

“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

每到夏日,欧阳修就会和朋友们饮酒、赏景、作诗,而后,平山堂成为扬州胜地。

在堂前,欧阳修还亲自种下柳树,人称“欧公柳”。

苏轼曾“三过平山堂”,之前两次分别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至密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这是苏轼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苏轼已四十四岁了,怅然回首,弹指间半生倏忽而过。

自己与恩师分别已有近十年了。斯人已逝,字迹犹存,平山堂壁上龙蛇飞舞的遗草,字字句句挥洒着老仙翁的风采。

苏轼记得,最后一次师生相见是在熙宁四年(1071年)。那年苏轼绕道颍州去看望业已致仕的欧公。

一位仙风道骨的文坛盟主和一位风头正盛的后起之秀,在颍州西湖设宴畅饮。

欧阳修自称“醉翁”,但酒量不佳,自称“饮少辄醉”。

苏轼性爱美酒,但亦不善饮,不过他美其名曰“我性不饮只解醉,正如春风弄群卉”。

同样爱酒而不善饮的师生二人,宴饮之乐不在酒,而在酒后的壮怀激烈、豪气干云。

1072年,欧阳修去世了,从此,对恩师的怀念只能埋藏在心里。

欧阳修走了,苏轼还在人间,尝遍人生悲欢。

人去了,堂前的“欧公柳”依然在春风里飘扬,苏轼写下词,悼念恩师。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是苏轼最深沉的人生感慨。

《西江月 · 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宋•苏轼

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作者瞻仰恩师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的感慨;下片写听唱欧阳修词而生感慨,道出对恩师的缅怀之情,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全词以欧阳修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为中心线索,上下片意脉不断,浑然一体。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词上片的意思是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三过:第三次经过。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

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

“三过平山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

“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下片的意思是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

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

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就不算什么事了。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