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成长》观后有感
说是说观后有感,其实让我提炼也没有几点是真正打动到我的,至少昨晚而言。
本书多次提到作者早年的经历——且这些经历并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尽管高中辍学但其实其高中是省重点高中、多次提到痛恨应试教育但最终能够“实现”辍学说明家庭教育思想开放、说是降薪一半做运营但是赶上互联网运营风口、然后白手起家创业又赶上在线教育风口……
这个人生其实本来就带有穿起色彩,经历社会毒打的我现在知道能够30岁前达到国内知名的水平都不是一般人,人生要不就是一直开挂要不就是偶然捡到几个加速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玩意。这种人生不值得借鉴,也对像我这种一般人没啥参考的价值。
昨晚看完的感受就是这样的,但今晚偶然机会聚得后山三剑客,在聊起一些话题的时候,书上面的话却不经意间又历历在目了。骤然间我又起了冲动,想把这本书好好再复盘一遍,尽管没有做思维导图来的这么详尽和结构化,但是凭着印象写下来的,肯定是感触最深的。
首先提到一点就是管理的思维,最好的管理应该是管好一个人,然后他来管好一群人。在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袋是真的有醍醐灌顶之感。以前在管团队的时候总是过多的精力去看管每一个人,但是真太过于分散精力,以至于做决策的时间都被大大压缩,这句话如果让我早看到一年,或者很多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其次就是整本书都在提及的成长曲线,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和我之前提到的“榨干企业”的理论差不多,我那个着重强调在工作的成长,老黄这个主要强调个人成长,没啥毛病,因此看到之后也很好理解。但是老黄提升了level的是他把人生的成长化作是三条曲线:第一条是职业技能的,第二条是思想维度的,第三条是心性的,三条曲线有递进关系,但又环环相扣。这三条大曲线里面肯定又有很多小的曲线,这些曲线对应着工作、或者生活的转折点——这个其实也相当好理解,因为在我的人生中不止一次发现成长并不是线性成长的,往往很多大的转折点会带来“一夜长大”。
第三个就是今晚提到的【0~1、1~10、10~1000】的理论了。经过我内化之后的理解应该是,在我经历人生成长的第一条曲线时,我最好能够参与公司【1~10】的成长阶段和【10~1000】的成熟阶段,这样在我经历【0~1】这个地狱难度的阶段的时候应该能够更好的度过。参考自己的职业路径(饿了么),一来就参与【0~1】项目的执行,整套下来其实有点懵。毕竟当时所在岗位不涉及最硬碰硬的模块,有些重要决策也无法参与和实际落地,因此上一份工作复盘下来虚得很。
再一个就是“简单逻辑”理论:再复杂的决策背后肯定有自己最简单的决策哲学,还是记得张小龙的产品哲学“好的产品应该是让人用完就走的”,这句话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是在他眼里或者在懂的人眼里会尊奉成信条,因为所有的决策都是这么一句话在背后作支撑。而很多大佬在总结或者是在发表一些观点的时候,可能也会经常有这种“简单的废话”,甚至有点像一碗毒鸡汤。像木棉在我们启动会说的“做自己的主人”,当时听他描述的语气只知道这句话是他沉淀很久的一句话,但却完全不知道这句话的意义点何在,后来这本书老黄居然也提到类似的观点,也就是他自己的经历“现在已经不需要再为别人而考虑生计的问题了”,大概就是说不是社畜了,可以挑选公司而不是公司挑他(我上一篇也提到),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整体思路大致如此。
把这个理论引申出来,又产生了另一个话题:当我们在传授某样东西的时候,如何避免陷入到“懂的都懂”的陷阱?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已经写到了我的topic库里面,等有一天专门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向内看”和“向外看”的问题,大致说的是人在前阶段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提升,但是到了某个关键节点(大体也就是第二条成长曲线)的时候就需要“向外看”,去借助他人来帮助自己成长。通过今晚的复盘发现其实这种“借助他人”确实是一直都需要的东西,特别是同行业的人,交流多了才会有提升,甚至和晚辈的交流自己也会有提升,因为相当于把自己输入的东西内化之后输出一遍,自己是一个巩固加深的过程。
关于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理解暂且就这么多,其他也有一些精彩的部分在我书中做了浅浅的笔记,有空翻出来看看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总而言之其实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里面提及的东西其实很多,毕竟涉及到了整个人生。我提取了目前真正对我有用的东西内化,接下来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部分了。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