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讲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
中共中央获悉钟太夫人逝世后,在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提议下,决定为普通但不平凡的朱德母亲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及有关机关负责人等纷纷撰送挽联。中共中央送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撰写的挽联为“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刘少奇与周恩来共撰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朱德的母亲为什么能当的起如此高的评价?钟太夫人,朱德生母,1858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周河乡钟家山下一户贫苦家庭。她19岁时嫁入朱家,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没能全部养活,只留下六男二女。朱德排行第三,上有一哥一姐。朱德的母亲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热爱劳动,勤劳,聪明能干,还同情穷苦百姓,吃苦耐劳,善良朴实,宽厚仁慈,不仅如此,她还有正义感,有远见,深明大义。在艰难穷困的情况下,母亲紧衣缩食,供朱德读书,后来朱德参加革命,母亲也表示支持,她的大胸襟,大格局是她超越一般农妇的地方,正是有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才有了朱德伟大的一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十大元帅之首。
1937年8月,钟太夫人得知儿子已担任八路军总司令,但国难当头,她不愿依附儿子给共产党添麻烦,唯一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朱德却因身负重任,忠孝不能两全。 1944年2月15日,86岁高龄的钟太夫人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离开人世。
据朱德夫人康克清回忆说: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他(朱德)给我看了家乡的信,好半天没有说一句话。此后,为悼念母亲,他一个月没有刮胡子”。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朱德,满含感激之情写下回忆母亲的文章,文中说: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无数孩子们心中深深的遗憾。朱德再也无法回报母亲,孝敬母亲了。他的内心是充满遗憾的,他该如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在文章的最后朱德写到: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把心中对母亲的爱和感恩,寄托在了党和国家,广大人民的身上,这是何等的胸襟啊!我想这就是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吧,他们的内心所爱已经超越了小我,超越了家庭,他们心中装的是国家,是人民,是天下……
学完这篇课文,除了语文写作的借鉴之外,我们也可以学习朱德母亲教育孩子的精神,言传身教,勤劳朴素,注重品德,还要有远见,有大格局。我们也可以从朱德的生平经历思考自我成长的方向,从一个穷苦的农村孩子一步步成长为伟大的领袖人物,这与朱德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也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学习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