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小说

上知天文 下知地铁(7)

2017-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四大财子

2号线:积水潭-西直门

建成后的2号线是个环形的,这和1号线的直线型有明显的区别。

如果您记得上文提过的一个说法-内九外七皇城四,您大概能发现一个规律,2号线是沿着北京内城走了一圈。

这北京的内城门是有九门,大家在历史剧里经常听到的九门提督,就是负责守卫这九个城门的最高长官。

提督这个官大不大呢?

当然大,而且很大。

提督是个武职,负责一方的军事,相当于军区司令员的角色。

九门提督就是北京卫戍司令员加公安局长,开始时是正二品,后来改成从一品。

这九个城门平时都是戒备森严,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允许进入内城的。而如今2号线沿着曾经的“禁区”尽情地兜圈儿。

积水潭

由于2号线是个环线,所以并无严格意义上地始发站和终点站,但人们习惯性的以积水潭站作为始发站,以西直门作为终点站。

那积水潭是怎么来的呢?真是水积累成的一个小水池吗?

现在很多人到积水潭附近,还真的能在积水潭医院附近找到一个小湖,不过这早已不是积水潭原来的样子。

积水潭实际上是一片还要大些的水面。在北京中轴线的西侧,自北向南依次有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几处湖泊。

西海、后海、前海三处组成什刹海,也叫“后三海”。

另外三处湖泊就叫做“前三海”。

“前三海”与“后三海”之间则以银锭桥为界。

在元代时,积水潭就是指“后三海”这片水域。“前三海”中的北海、中海则被称作太液池。

元代为了加强大都的漕运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积水潭。

积水潭是北京城内几个海的总水源,它的源头远在玉泉山,玉泉山的水经过颐和园一带,流到高梁桥附近,进入护城河。

沿着北城墙外侧向东流,在德胜门外以西约半里处通过水关进城。流入积水潭、然后汇入一水相通的后三海。

所以说这个潭并不小,它是北京几个“海”的源头呢。

积水潭曾经是漕运的总码头,有趣的是这里曾经还是大象的澡堂子。

按说大象是不该生活在北京的,河南简称豫,这个豫就是大象的意思,但河南地区有大象生活也是很远古的时期了。

更北方的北京,象从哪里来呢?原来是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大象就要消暑,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那首积水潭也是人们外出游玩的圣地。

大都城北城内,除了太液池之外,只有积水潭这一处大面积湖泊。太液池划入皇城范围,只许皇家独享,与远处西山交相辉映的积水潭,自然便成为大都居民游玩时的首选。

加之积水潭南端靠近皇城,在积水潭游赏,令人有“天上广寒宫阙近”的感觉,诗人往往把宫阙与积水潭联系起来,实际上这也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再加上积水潭中广栽荷花,潭中还有鸥鹭、渔舟,风景好不惬意。

当时又没有动物园,很多人是没见过大象的,来积水潭玩,还能看大象洗澡,自然是人山人海。

根据这个记载积水潭就是因水域而得名的。

此外还有个说法是这里原来不叫积水潭,而是鸡狮潭。

并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积水潭土山上汇通祠北后墙外有一座上有公鸡和雄狮的石雕,不知此石雕何年,何人所作。

老人们就都说是天上掉下来的星,并引出了一段鸡狮潭的传说,凡到这儿来游玩的人必到土山上去看这石雕,还要亲手摸摸这公鸡和雄狮。

现在对于外地人来说,知道积水潭这个地方大部分是通过积水潭医院的声名远播,积水潭医院属于三甲医院,但受制于建设用地,现在院区很大一部分都在回龙观了。

鼓楼大街

很明显,鼓楼大街站就是因为紧挨着鼓楼而得名的。

这一块可是北京的风水宝地,是外地人来北京游玩的必去之地。

说说附近的景点吧,您大概就能知道这是什么地儿了,什刹海、恭王府(就是和珅故居),烟袋斜街(北京最有名的胡同之一),酒吧一条街。

但我第一次来这时,还是远远的被古老的城楼给吸引了,鼓楼时北京保存的较为完整的城楼。

亲自在下面走一走,你才能感受到那弥漫在空气里的历史气息,以及对古人伟大建筑工艺的赞叹!

鼓楼,即便是您没到过北京,想必这个名字您也不陌生。

这一历史气息浓厚的名字在很多城市都有,南京鼓楼,西安鼓楼,洛阳鼓楼,不但历史文化名城有,甚至很多少数民族寨子里也有鼓楼,比如侗族鼓楼,就很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

大家不禁要疑问了,为什么各地区都热衷于建鼓楼呢?

答案很实际,因为这东西实用啊,正常的生活需要它。

鼓楼里肯定是有鼓了,这个鼓一般情况不是搞文艺节目用的,是报警和报时的。

当然北京作为首都这鼓楼有其他方面的意义,看位置您就能猜得到,鼓楼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后方,象征的是皇家的威严。

这个位置还有个好处是什么呢?

利于声音的传播。

有一个成语“晨钟暮鼓”,钟和鼓都是可以报时,北京的钟楼离鼓楼也很近,两座城楼的规模和建制也都差不多。

钟楼通高47.9米,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

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

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达63吨,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

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形群炉熔铸。

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古代关于铸造这口铜钟,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当年铸钟久铸未成,眼看限期将近,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跳入炉中,老铜匠急忙去救,结果只抓住了一只女儿的绣花鞋,大钟终于铸成了。

为了纪念这位为了铸钟而献身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这时,昔日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那这“晨钟暮鼓”究竟是怎么报时的呢?

这要从中国古代计时方式说起。

按习惯,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即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19时称为定更,又称起更;21时称为二更;23时称为三更,俗语“三更半夜”,1时称为四更;3时称为五更;5时称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这时候会先击鼓后敲钟,提醒大家该起床了,可见古人起床有多早,放在冬天,离天亮还有好几个小时呢。

为了解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

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

后来又改用辰香计时,即以香燃烧的时间来确定时钟鼓楼专司更筹,每到定更就先击鼓,后撞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

从二更到五更,就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人们休息。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撞钟,表示起床时间己到。

击鼓之法,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俗称“紧18、慢18”,快慢相间共击6次,总计108响。撞钟方法与击鼓方法相同。

之所以将钟鼓声定为108响,是由于古人以108响代表一年的缘故。钟鼓声宏厚有力,北京城及近郊区40里以外都能清晰地听到。

清代司鼓者是銮舆卫校尉。

每晚定更,司鼓校尉以“对灯”为号,钟声响起,城门关闭,交通断绝,叫“净街”。

这时,皇宫及京城大小街巷的更夫们手持铜锣、梆子和护身用的器具开始上夜,一为报时,一为守卫都城的安全。

文武百官入朝都以钟鼓声为准:听到三更钟声就起床,四更钟声就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钟声就鱼贯入朝,跪在大和殿前的砖地上听旨。

可见在古代上朝是个痛苦的经历,正式上班的时间是五点左右,这时候皇上都来了,迟到了可不仅仅是罚工资这么简单的事。

那官员要几点钟起床呢?

大概是凌晨一点多,因为三点就要到午门站队签到了,那时候北京虽然小,不至于像现在的上班族一样能住到燕郊和廊坊去,但交通工具落后,遇上个下雨天,在路上走两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

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钟鼓声就是全城人的时间观念,对老北京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鼓楼大街站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希望有机会您还是亲自去看看这些北京的老城楼,剩下的本来就不多了,没准再过个几十年就只能看看照片,去的时候您带上这些故事,会有不同的感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