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想法

不逃避才能解决问题

2018-01-03  本文已影响58人  事外淘缘

    我们那个年代上初中的时候都是骑自行车上学。有时就会碰到自行车轮胎漏气的情况。从学校推到街上去补要走大约半个小时,特别不方便,这时候就有个人在家门口摆了一个补车胎的摊子,补一个洞五毛钱。有一次班上一个叫熊建伟的同学就把漏气的自行车胎拿去那里,放学的时候,那个人和他说,你这个自行车胎破了两个洞,有一个好补的,我已经帮你补了,还有个难补的我补不了,你推到街上去补吧。这位同学一片愕然。你可别觉得这是一个笑话,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我和你”身上上演。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却总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其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读书的时候也不例外——上学时总有一些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离板凳,成绩却很差的学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使人们不禁怀疑努力的可靠性。还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并不努力,只是做出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回避困难是一种本能,而回避困难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形式就是拖延。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无论是来自于内部的还是来自外部的。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或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了的事实,但最终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住做好的。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真是如此。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总是显得从容不迫,轻车熟路,面对这样的人,那些犯了错住做不好的人根本没有办法不自卑,不怀疑自己……

      所以,很多人做事拖延不过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在作祟,没有哪一个拖延的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想的,但当他们扪心自问的时候,他们都知道这描述一针见血。

      只要做事就一定会出问题,这是现实——无论何人,无论何事。如果在做事过程中没有出现问题,那肯定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梦,认清并接受这个现实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的去做事。说一个人不怕困难,那是假话。谁不想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可现实就是如此,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规模。遇到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的面对就好,因为这只不过是生活常态。

    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于是无论能否住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辞,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的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看来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很多人怀有前面提到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微妙心态。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住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如果能够将这种认识纳入自己的心智。你就不会再习惯性的逃避困难了。

      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发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如果世界上的任务都是由简单的部分构成,全无困难之处。那就没有人会遇到挫折或者遭受失败了。可现实明显并非如此,。

    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回避困难,于是他们安排使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份,至于最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行为与做事的动机有关。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是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

      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从最浅的层面上看。尽力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导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合理的。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这就是俗话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很多时候,为了能够“长一智”,必须先“吃一堑”,西方称之为“挫折教育”。

    很多事情都会阶段性的有奖有罚。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项:“再次来过”和“见好就收”。有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也是彭氏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挣扎着找一条出路”。同样有意思的事,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所以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些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无法完成。所以效率,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衡量的。这样看来对于逃避困难的人来讲,因为没有完整的完成任务,所以无论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没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

        现实中,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例如学习上,准备托福考试时只做阅读和听力但不练习口语和写作;例如工作上做项目计划时只讨论做什么却从不提及怎么做;例如生活上,总是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却从来不花时间想想爱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源于同一个习惯:专做简单的,回避困难的。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任务,永远都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立即行动,直至完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