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再读论语

论语·为政2.1:为政以德

2023-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菲林山语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释文】

本章释解的问题焦点有三:一是“德”是什么意思?二是“以德”是指手段还是目的?三是北辰这个比喻意象是不是指无为?下面先对传统注释进行一个梳理,然后提出我们的解读方案。

(一)

释“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我们先来看传统注释对这个比喻如何理解。对“北辰”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北极紫微星,认为其镇居一所而不迁移,也就是静止不动;二是指北极,无星而有其位,即天之枢纽,认为枢纽会转动,但居其所而不移。 两者理解上的差别在“动”还是“不动”,由此导致对比喻意象理解上的差别。若北辰作北极星解,则是静止不动的,其意象是指“无为而治”;若北辰作天之枢纽解,则是转动而不移,其意象是指“有为而无为”。

“居其所”,安坐其所,或安居其位,所,即处所、位置。“共”,即拱,环拱围绕。朱子注“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本节理解为:比如天上的北辰安居其位,众星围绕归向着它而旋转。

(二)

释“为政以德”

为政,指治理国家、实施政治。

德者,得也。皇侃引郭象云“万物皆得性谓之德”。邢昺疏云“物得以生谓之德”。朱子注云“得于心而不失也”。钱穆《论语新解》云“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性”。

如此,传统注释一般将“德”作“德性、德行”来理解,将本节理解为“治国者要以己之德行或德性为根本来治理国家”或“治理国家当以己之德行或德性为本”。

(三)

这样本章理解为“人君为政以己之德行为本,譬如天上北辰安居其所,众星围绕归向着它而旋转”。治国为政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以自己之德行为天下之表率,以德服人,以德化人,则众人共尊奉之而不违背,有如众星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为政以德,垂拱而治。朱子注云“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何晏集解引包氏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邢昺疏云“为政以德,无为清静”。故,多数注释家都将本章作儒家的“无为而治”来理解。但也有注释家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为政以德,正是有为”,当理解为“有为而后无为”。

(四)

自汉代以来儒家都是作如上理解,直至今天大多数人也是在这个角度理解“以德治国”的。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传统注释的理解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传统注释没有对“人君己德”与“众星拱之”之间是否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进行过认真的分析,没有给出过一个令人信服、逻辑严密的论证;

二是传统注释的理解在实践上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国人国民如何知晓“人君之己德”的修证情况,其如“众星拱之”的行为如何产生呢?实践中的作法当然是由有关部门告之于天下,而这又如何保证不是虚假、虚伪的呢?正如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都是惺惺作态。

三是传统注释的理解是将“己德、道德”作为实现政治的一个手段,但若人君将己德作手段来修证,或以道德作为政治手段,这本身就已违反了道德的要求,是一种“非道德”的行为。

故,我们认为传统注释的理解值得商榷,孔子此言是否如传统注释这样理解是值得怀疑的。下面,我们将从两个角度进行重新分析,一是“德”到底是什么意思?二是从论语文本结构语境中分析本章应该作如何理解?

(五)

德,得也,这是德之本义。《礼记·乐记》云“德者,得也”。

那么,“得”又是什么意思?《说文》云“得,行有所得也”,注云“行有所取也”。《玉篇》云“得,获也”。《韵会》云“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因此,“得”,就是人有目的有企图的行为、行动之所得、所获,接受的贡赋也叫作“得”。从字形来说,“ㄔ”表明“得”是一种与集体、群体有关的行为或结果。“㝵”与“得”、“德”同音,字形为“日进一寸”、“旦有寸进”,是“止”的意思,企图、目的得到了满足就该知止。

德,与“得”一样,也与一种群体性、社会性有关的行为或结果。“德”的另一半是“悳”,是对得起内心、良心的所得。《集韵》云“德,德行之得也”。《玉篇》云“德,惠也”。《书·盘庚》云“施实德于民”。因此,德的本质就是利益实惠。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王弼注此句曰“德者,物之所得也。”《管子·心术上》云“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如此,“德”一般有三重意义:一是价值惠利,从他人处得到实惠,即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二是功能效用,能够对他人与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即施惠于他人;三是品性人格,有利于他人而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肯定、感激或崇敬。这三者都是强调德是一种与群体、社会有关的行为或结果。传统注释强调的是德的第三种意义,而我们认为在本章中德应在第一、第二种意义上理解。

在本章的语境中,谈论人君为政与为政对象之间关系时,这里的“德”当作“施惠于国人、国民”来理解,如“化育万物”。人君为政以施惠于人民为目的,那么,有所得之人民自然会感激、崇敬。

(六)

我们再从论语文本结构语境中来看本章。

学而第五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强调人君治国主要是三件事,分别为“事奉天子和祭祀祖先”“邦交、征伐之事”“对国人征赋和对国民征役之事”。《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在春秋时期人君治国所关注的主要是前两件事。而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强调为政治国要重视第三件事,即要处理好与国人、国民之间的关系。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与学而第十四章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都是强调人君要“少取”。学而第十五章则将国人分为“贫者”与“富者”两个阶层来讨论为政之策,继之学而第十六章则强调人君为政重要的是应了解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所欲,然后分篇后的为政第一章紧接着强调“多予”。之后的为政第二章、第三章将继续就人君治国第三事进行讨论。也就是说论语编纂者在此连续安排六章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人君为政与为政对象即国人、国民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章“为政以德”解释为“为政要以施惠于人民为目的”,是完全符合论语文本结构语境。

(七)

杨树达《论语疏证》引用《孟子·公孙丑》下篇、《孟子·滕文公》下篇、《孟子·梁惠王》下篇来疏证本章,此三篇均是从施惠于民的角度来论述施政,反映的是孟子的为政以民为本的思想。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按曰“此号召执政者实行惠民政策也”。

传统注释解释“为政以德”为“为政要以人君之己德为根本”,这里的己德如果作“为政之公德”来理解,其公德的核心即是服务于人民,这样,传统注释也是可以接受的。

【译释】

孔子曰:“人君为政以施惠于人民为目的,(人民必将感恩拥戴),譬如天上的北辰安居其所而众星围绕归向着它而旋转。”

附:历代注释精选

【汉学注释】

集解引包氏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皇侃疏:此明人君为政教之法也。德者得也。言人君为政,当得万物之性,故云以德也。故郭象云:万物皆得性谓之德。北辰者北极紫微星也。所,犹地也。众星谓五星及二十八宿以下之星也。北辰鎭居一地而不移动,故衆星共宗之以为主也。譬人君若无为而御民以德,则民共尊奉之而不违背,犹如众星之共尊北辰也。故郭象云:得其性则归之,失其性则违之。

邢昺疏:此章言为政之要。为政之善,莫若以德。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淳德不散,无为化清,则政善矣。譬,况也。北极谓之北辰。北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众星共尊之,以况人君为政以德,无为清静,亦众人共尊之也。

【宋学注释】

集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集注引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集注引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他论他释】

论语稽求篇:包氏无爲之说,此汉儒搀和黄老之言。夫爲政以德,正是有爲。夫子已明下一『爲』字,况爲政尤以无爲爲戒。礼记『哀公问爲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君爲政,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爲,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爲,百姓何从?」』

黄氏后案:以『居所』是无爲,与本文之『爲政』相伐。化民固无迹,与此章不合。如言爲政尚清凈,果此章意哉?

程树德《论语集释》按:此章之旨,不过谓人君有德,一人高拱于上,庶政悉理于下,犹北辰之安居而衆星顺序,卽任力者劳,任德者逸之义也。与孔子称舜无爲而治了不相涉。郭象以黄老之学解经,必欲混爲一谈。朱子不察,亦沿其谬,殊失孔氏立言之旨。

郑汝谐曰:见圣人之德,以心感心,坐制群动,德之为用大矣哉。

李允升《四书证疑》:既曰为政,非无为也;政皆本于德,有为如无为也。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以正万民,本中和以制礼乐,亦实有宰制,非漠然无为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