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培养孩子好习惯

2024-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魏三猫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孩子90%的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习惯养成初期离不开父母的提醒、监督和引导。

如果我们父母自身不够重视,光指望孩子自觉,习惯培养就无从谈起。

一般来说,我们对孩子哪个方面的习惯比较关注,就会有意识地在那个方面下功夫,孩子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好习惯就得以建立。

一些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从小就抓孩子的各种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求孩子一定要洗手;给孩子买各种优质绘本、书籍,并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孩子的各项习惯就会培养得比较好。

想要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家长首先要足够重视,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不只是随口说说。思想上足够重视,才会采取行动,想办法引导孩子。

孩子接收到父母传递的信号,也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期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努力做得更好。

0-10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长希望孩子养成什么习惯,最好在这个时间段内及早培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饭前便后要洗手;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一日三餐按时吃饭;每晚10点前必须上床睡觉;每周整理一次自己的房间。

运动的习惯:每天晚饭后,到楼下运动一小时,可以跳绳、打篮球或跑步;

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后,先写作业再玩;写作业前,先复习一遍当日学过的内容,写完后,预习明天要学的内容;平时考试、测试中的错题,整理在错题本上。

在提出要求时,家长需要跟孩子讲清楚这样做的好处和重要性,加深思想上的认识。

比如,早睡早起,保证人一天的精神和活力,否则就爱犯困、打瞌睡,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健康,容易生病;

用完物品放回原处,这样下次需要的时候随手就能拿到,否则可能找很久都找不到,耽误事情。

一位妈妈在培养孩子早晚刷牙的习惯时就吸取了这个教训。

刚开始费了好大劲,反复说教,孩子还是不以为然,经常不愿意刷牙,后来她找来蛀牙的图片、拔牙的视频,让孩子看到了不好好刷牙会导致的结果。

孩子认识到了刷牙的重要性,从此不用父母过多提醒,就会自觉认真刷牙了。

在给孩子提要求和目标时,切记不能定得过高,一开始可以简单点,循序渐进。

如果目标定得过高,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较大的压力,从而削弱了行动的动力,这是很多习惯还没开始就失败了的原因。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现身说法,他觉得自己应该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可是一想到要做那么多俯卧撑还要跑那么久的步,心就很累。

于是,他忽然想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做法:1天只做1个俯卧撑。

斯蒂芬刚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嗤之以鼻,没想到,这1天1个俯卧撑从此改变了他的身材。

他做了1个俯卧撑,完成了目标,然后又做了14个,超额完成目标。然后他又设定了一个新目标:只做1个引体向上······伴随无数个小目标,他终于每天都开始运动了。

从微小的目标开始,降低心理压力,激发孩子迈出主动的第一步,完成目标之后的成就感,会引领着孩子持续行动。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中间有懈怠、放松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在孩子某种习惯坚持了一段时间,表现较好的时候,给予一些反馈,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自发地想要做得更好。

语言上的鼓励、认可,也可以是适时的奖励。很多父母利用积分法,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正是奖励机制发挥的作用。

最好的奖励来自于大脑产生的愉悦感受,被认可、成就感和掌控感。

比如坚持运动,孩子一分钟跳绳跳得更多了,跑步更快了,身体感觉更轻盈了;

坚持阅读,作文越写越好被老师表扬了,可以给同学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

这种精神上的正向反馈,会促进孩子长久地坚持下去,构成一种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内在驱动力想要孩子养成某种好习惯,应该尽量维持一个有利于习惯形成的稳定环境,减少孩子行动的障碍。

比如想让孩子早点睡,但是晚上家里的环境却很嘈杂:电视开着、家里人开心聊天,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孩子走向房间睡觉的阻碍。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到了规定的睡觉时间,就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家庭氛围,关掉电视,家里人放低声音。

想让孩子养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但是家里却很凌乱,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也想随意乱放乱扔,不利于习惯的养成。

正确的做法是,注意家庭环境的整洁,物品摆放有条理。

想要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就为孩子创设一个专门的阅读角:书架上摆放各类书籍,想看的书,随手就能拿到;一套合适的桌椅、亮度刚好的台灯。

孩子一到那个地方,就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促进行动的开启。在孩子习惯养成上,如果父母懂得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孩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更为稳定、牢固的。

想要孩子养成的习惯,父母也应当同样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和孩子共同进步、成长,这才是教育最好的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