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尊重你的感觉,聆听你的心

2019-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aec5938eccf0

本周的内容很好理解,几乎没有从大家留言中看到说“听不懂”,不像是前两周讲自我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时,不少朋友说有些晦涩。

内容虽然很好理解,但本周讲的故事,很多用户表示印象很深刻,“苹果的味道”和“完美七天”这两个故事,讲了如果一个人在几天内彻底遵从自己的感觉,会抵达什么样的境界。

现实中,我们都感觉到了“做自己”实在不易。本周的预告中,我留了一个作业:说一下你特别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五件事。

大家的回复非常踊跃,很快就有了上千条,我请我的助手,美丽而专业的Anny做了一下统计:

旅行类占21.2%,其中想去西藏的,占15%;

工作类占16.4%,最多的是“辞职,重新开始一份新的工作”,占这一类的49%,“创业、开店、有自己的工作室”占22%;

体验类也占16.4%,多次被提及的有蹦极、跳伞、爬上顶峰、爬雪山、看星空、日出、极光、潜水等;除此之外还有:坐一次飞机、去河里摸鱼、跑十公里、泡在图书馆、用一年去流浪等;

提升自我占15.2%,如找一个咨询师、学心理学、断舍离等;

保持良好习惯占13.2%,如坚持健身、有规律作息、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学英语、学习得到订阅专栏等;

学技能的占9.2%,如游泳、学车、画画、唱歌、武术、拳击等,其中想学乐器类的占这一类总数的40%;

关于房子的,占8%;

关于恋爱的,占5.6%;

……

和我有关的,占了2.4%,譬如想预约我的咨询,请我吃顿饭,去我们工作室参观等。

本周问答

用户王正亨:

老师我就是一个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要怎样才能改变成一个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呢?

武志红

这一类问题是第一篇文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中最常见的提问,占了总数的一半还多。我们第二篇文章《哺育你的精神胚胎》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回到你的感觉上,让你的感觉滋养你的精神胚胎。

巴菲特曾说,他最受益的教诲,是父亲一再对他说: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继续尊重你的感觉。因为有这样的教诲,巴菲特才能做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我讲的心理学也很复杂,如果说只给出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尊重你的感觉。

这是超一流人才都会讲的东西,比如乔布斯就曾说:聆听你的心,而不是你头脑中的信条。使用提摩西·加尔韦的术语,就是遵从自我2,而不是自我1。

用户xue:

1. 我们做事时是不是同时使用两种评价体系,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如同人性格的内向和外向? 2. 是不是我们可以做有些事是内在动机驱动,而做另外一些事是外在动机驱动? 3.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 4. 是否有些人有强烈都内在动机,同时他/她也在乎外部评价?总觉得完全不在乎外部评价是不可能的?关于武志红老师写专栏的例子,如果专栏不是最受欢迎的或者不受欢迎,那还要坚持自己风格吗,领导的建议是不是就会形成外部压力?期待老师解惑。

武志红

关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外部评价体系当然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外部评价体系的话,就意味着一个人会失去现实检验能力,而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是精神病的一个诊断标准。

只是,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谁更重要,谁是核心。就像超我和本我一样,如果超我是核心,而本我受超我指挥,事情就变了。超我没有动力,动力只能来自于本我。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做事情时,主要感觉到的是动力,而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他做事情时,主要感觉到的是压力。

我专栏成功的例子,我想是因为在工作上我没为难过自己,从大学时做勤工俭学到工作后,我选择的都是符合我的内部评价体系的,结果我在自己的任何一个职位上,成绩都非常出色。

匿名用户:

四岁半的孩子最近迷奥特曼迷得不行,暑假看电视的时间太多了,想着怎么通过转化为外部机制的办法让他不再沉迷iPad呢?

武志红

你可以使用奖励惩罚的方式,因为作为大人和家长,你有太多的资源可以使用。但是,你也很容易失败,因为哪怕去控制一个孩子,都不容易。如果真成功了,你也要做好准备,你可能会收获一个以外部评价体系为主的孩子。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创造一些比奥特曼更好玩的东西。实际上,世界上最好玩的,就是人与生命之间,就是人与自然之间。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句名言:对于婴儿来讲,世界上最好玩的,就是妈妈的那张脸。当然,这句话说的是妈妈的神情,如果孩子和妈妈间能有充分互动,这是比任何事情都更有吸引力。

用户马秀梅:

两个使用不同评价体系的人,应该如何相处?

武志红

对于内部评价体系为主的人,你必须学习去尊重他的感觉,对于外部评价体系为主的人,你可以控制他,通过使用言语评价或物质评价等。

用户tonyliu213:

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有可能相互转换吗?比如一件事情,我原本是抗拒的,在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并最终成为了自己的认知,这样看来,外部评价体系就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收到权威期待的影响,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观念,有可能真的不是自己的观念,只是外部或者是权威期待对我们的影响,那么这样看来,内外部评价体系还有区分吗?或者说,内外部评价体系其实本质上是一体和相互转化的?

武志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在我做咨询做到非常细腻的时候,我会发现,这是有巨大差异的。来访者对于是以来访者为中心,还是以咨询师为中心,可以说是极度敏感。

来访者有时会主动选择向咨询师认同,就像孩子一样,主动选择向父母认同,但一旦主动选择,就是内部评价体系。

当然,权威或团体,比如说企业,是有一些基本规则,要求员工必须去遵守的。我们也知道,欧美企业更人性化,更重视员工的感觉,而东方企业更威权化,就是会忽略员工的内部评价体系,而要求服从。

用户冬瓜:

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到大我总感觉有双眼睛在盯着我,所以我要一直做大家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说大家喜欢听的话,不然哪怕别人不在意,但这双眼睛就会告诉所有人,所以我一直都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就是老师说的外部评价体系。至于原因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否则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岂不大乱?我觉得活着不能太自私,所以我除了为自己而活,我也为别人而活,至少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所以我从来没有享受过野性自由发挥的快感。不知道有多少我这样心理的人?也希望武老师能解答一下原因。

武志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建议你可以试试完成我们的作业:列出十件自己想做而没做的事,最好是小事,然后给自己一个期限,比如一个月或三个月内,把它们完成,看看会如何。

用户时间之树:

尊重孩子的感觉,就是任他的精神胚胎自由成长,既然是自由,就可能向各个方向成长,那么如何判断和确定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方向是积极或健康的?或者说只要是成长,只要是他做自己,就是好的吗?

武志红

我想与你分享罗杰斯的一句话:“要相信一个人想要被主流社会价值认可的天然倾向。”如果不被过多干涉、限制,孩子会选择向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方向发展。我们第二周的问答中,一篇文章的题目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用户鹏飞:

既然人们对生命力非常惧怕,如同深渊一般,我们如何对待?是用抱持的环境让它流动,有意识控制还是如何?

武志红

认识它,实现它,当它实现时,就会人性化。

我是这样看的,被觉知的、被看到的生命力,就是被祝福了,就会化成热情的、好的生命力,而没被觉知的、没被看到的生命力,则会变成愤怒、恨乃至像恶魔一样的东西,我称为“黑色生命力”。黑色生命力一旦被看见,被允许,就会被祝福。这就是我的专栏,和我所有的工作中想做的事情。

用户Hillbilly:

尊重自己的行为,感觉会让自己觉得幸福。但是读的书越多,了解的科学方法越多,如果被验证的科学方法与自己要做的事情是冲突的,该如何选择?例如,健身是有益身体健康,动作要做到位才有效果,但是动作会让自己很抵触。

武志红

我认为,如果你一直抵触,那这件事最好放弃。

科学方法,或好的方法,之所以能被你接受,必然是,这些好的方法虽然经过痛苦,但还是带来了非常好的感觉和体验,如果没有后者,你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如果在没有好的体验下,你还是拼命坚持,那就是拿头脑严重地逼迫身体,这会出问题。例如,有人不顾身体感觉而拼命健身,结果造成肌肉溶解。

用户飞龙在天:

每个孩子的精神胚胎是否不同?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武志红

当然不同,就像有的种子是苹果,你不能让苹果的种子长成核桃树。这可以理解为基因吧,孩子先天带着的。

用户郭颖:

蒙特梭利法最多可以适用到多大年龄的孩子?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非常叛逆,这个时候也要依照蒙特梭利法,完全尊重他的感觉吗?如果蒙特梭利法适用于从小到大的孩子,那是否一定程度上有点过于自由放任了?

武志红

我认为这不仅是育儿观,也是哲学观,适用每个人。

我们本周的主题“成为你自己”,其实和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一个东西。不同的是,对于小孩子来讲,有时是孩子选择,父母负责,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就变成,你选择你负责,孩子一旦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他们自己会走向成熟。

实际上,自由不仅仅是一个释放,自由也是重担,所以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写过《逃避自由》一书。成为自己的人,必然意味着,是可以自主选择也为之负责的人。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做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

推荐阅读:

自我14 | 真自我和假自我

自我13 | 哺育你的精神胚胎

自我12 |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用户留言

任自然

916 赞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主要感觉到的是动力。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主要感觉到的是压力”,仅这一句话就远远超过199元,给武老师36个赞

8月24日 18:24

hope27235

360 赞

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是活得很自由的,根本不在乎主人的感受,随心所欲。狗则很不一样,它们很会看主人的脸色,讨好主人。你可以控制一条狗,但是你不能控制一只猫!

8月24日 18:52

茹萍不姓陆

170 赞

其实我发现,在咱们专栏的留言区,大家都在做自己。不想留言就不留言;想留言就照着自己的内心去留了,不管别人怎么看;想看留言又不想看太枯燥的,就自动跳过。这样多好啊,我们形成了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小社区~

8月24日 18:23

刘翊

156 赞

我想不出我最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是为什么呢?只要我想做,就会去做,会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年就走了川藏线。没有做的,都是我不想做的。每天特别开心,喜欢单位的小伙伴们,早上就盼着赶紧到单位,和大家分享有趣的事和好吃的东西;晚上下班就赶紧回家听看得到的订阅;每隔一段时间就谈个半年到两年的恋爱。喜欢各种人,喜欢和人打交道,单也特别享受独处。朋友圈最常说的就是“爱无数的每一天”。反正就是每天很幸福很开心,也特别感恩那么多爱我的人。我觉得我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只想谈恋爱,不想进入到婚姻生活里,所以我爱的特别投入,最后爱没了就找个理由分手啦。今年6月末和男友分手,就特别幸运的遇见了得到,首定武老师的课,就想知道43岁的我是不是需要调整调整呢。

8月24日 19:58

阿盖

149 赞

每天都望眼欲穿等更新~~

8月24日 18:01

朗迹天涯

103 赞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作为一个四岁多男孩的爸爸,深有体会。我们算是陪伴小孩时间很多的,即使家有老人,但我们基本都是自己带小孩。我们也有忙的时候,小孩接触手机游戏和电视的时间就多了。我们都不玩游戏,但尊重小孩的感觉。他自己下载、玩手机游戏,还玩得很棒,我们经常表扬他。他玩了不少类型的游戏,有战斗、英语、情景、酷跑、塞车等等。喜欢,但不沉迷。可能跟我们两条底线有关:1每天三次,每次他自己手机定时,到时自觉归还手机。2从来不给他在外面玩电子游戏。我们信任他,他也很讲信用。有次朋友吃饭见到他按时还手机,惊讶得不得了。这种有节制的放开,也带来不少好的副作用:他很节制,吃东西饱了就主动不吃,上街不会随便闹着要买东西。我们的感受:充分尊重小孩的内心感受,也要发挥外部机制的作用,但要很考究,还是要投射到他内心,让他自然接受。

8月24日 20:05

邵伯远

84 赞

头脑运用的太多,就忽视了自己的感觉。超我吞噬了本我,结果就是失去了自我。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在讲自我评价体系的那一课中,我看到了吴同学的留言,第一反应也是很不舒服,但我并没有将我的感觉表达出来,而是在经过所谓的“头脑分析”之后,放弃了表达感受的想法。但昨天看到彭同学的留言之后,我感受到压抑在我心中的能量瞬间被释放了,那种感觉简直不要太爽。所以从今天开始,尊重自己的感觉。一直运用头脑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8月24日 18:13

河马

71 赞

今天在孩子面前听,说他有一位朋友的孩子迷奥特曼,暑假里看很多电视,我家的小朋友就笑了。后来又听到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玩的东西是妈妈的脸,他也看着我笑了,而且仔细看了一会我的脸。

8月24日 18:48

肖胖胖的熊猫梦想

65 赞

实际上,世界上最好玩的,就是人与生命之间,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今天最喜欢的一句话。

8月24日 18:52

海阔天空

46 赞

在别人眼中,我应该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实际并不是这样。只有和我亲近的人知道,我其实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用老公的话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希望别人对我的评价都是正面的。用武老师的话说就是“假自我”。以前我一直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后,我慢慢明白,问题确实来自我的童年。妈妈是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看起来很好说话,其实事实是她一直在背后左右我的选择,而且妈妈也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长此以往,我也慢慢形成了这种性格。曾经有一个阶段,我活的很痛苦,这种痛苦就来自自我1和自我2的不和谐。我的潜意识渴望活出自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我的意识又告诉我,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这两种力量的撕扯,使我濒临崩溃的边缘。我意识到我必须自救,所以从今年年初我开始阅读大量书籍,希望从书中找到答案。前一段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再加上订阅了武老师的心理课,使我慢慢走出了这种状态。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有几点很重要:1.知道有自我1和自我2的存在。2.承认潜意识的重要性,学会正视它。3.尝试从身边事情做起,树立自信。4.从小事开始,逐步忽略别人评价,并且可以把忽略后的结果写出来,进行强化。不知道这些对不对,请老师指正。

8月24日 18:01

拖出去斩了

43 赞

我对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的理解。 这个世界不是二元化的,所有东西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最重要的是合适。这个合适的度怎样把握,在于自己内心的感觉。 我想心灵更“健康”的人,应该更擅于在这两种评价体系之间切换,以使自己的感觉处于相对最恰当的位置。比如,学习一项技能,我想除了天才,任何人即使对这项技能再有兴趣,也总有遇到瓶颈的时候,本我追求的是快乐原则,如果此时遵从了本我的意志,依照内部评价体系,大多数人都会放弃,只有少部分能坚持下去,也就是说,少部分人这时启动了外部评价体系,听从了超我的意志,但不是不顾本我的感受,一味听从。他们能把握,不让超我与本我的冲突太过激烈。比如,目标的设定尽量合理可行、设置一些小奖励等等,让超我“哄”着本我不罢工。所以,此时还是由内部动机(本我)在驱动事情进展,而外部评价体系 (超我)“刺激”内部动机(本我)持续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就达到了的和谐统一,当然这都是自我的功劳。 假如超我完全不考虑本我的感受,一手遮天,强行坚持,这样自己内心的感觉长期处于压抑,我认为即使坚持,时、效都不会太理想。 

8月24日 19:23

打酱油哒apple

老师,尊重你的感觉,跟脑子一热就去做,有什么区别?比如辞职,我内心无比讨厌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可我又不敢辞职,我很害怕自己热血涌上头,辞职了,结果发现在外面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毕竟世事难料,所谓的尊重感觉说得未免太轻巧了吧。

8月24日 19:53

慢魚

33 赞

生命力一旦被觉知,就会被祝福;多好的一句话啊,不管你的生命(力)是否黑暗,只要被查知,就如同打开窗户,而所有黑暗将随着光散去一般,人生将会反转。脑袋里跳出的是漫画“灌篮高手”里三井寿见到安西老师那一幕;三井全部的愤怒及破坏欲被觉知,哭着化成一句:我想打篮球;相信我也会因知道这个概念而得到救赎的。谢谢老师。

8月24日 18:31

木头离

33 赞

你有自我吗?在你跟人交谈的时候每每说到“我”的时候,那个“我”真的是你的自我吗?在你跟爱人表白时说“我爱你”的时候真的是你爱她/他吗?这是在看《未来简史》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如果从生物学或者基因科学的角度来看,那这个自我可能真的不存在了,但是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自我却是那样的真实,真实的令人热泪盈眶,真实的令人毛孔尽开,真实的让人想要疯狂呐喊……嗯,我还是愿意听心理学的答案的,让自我喷涌而出,自由流动吧!至于自私的基因,见鬼去吧!

8月24日 18:26

徐卓新

29 赞

对于今天关于健身留言朋友;我想说说我的感受本来我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想着瑜伽是一件偏女性的事。但是我因为我知道自己身体柔软的关系,总是想进去试一下。而碍于在健身房真的没有人进去。但是在今年的2月份,我就上一节课,感觉真的挺舒服的。我也不晓得这是不是我内在评价的鼓励,我感觉时间在那一小时不见了,而我慢慢深入进去,我就闭上眼,看到是细胞在伸展,每个疼痛的部位,不再是侧痛,而是在伸展的画面。在这几个月,我基本每天都去,每次去的时候都不觉得是受罪,是一种享受的感觉。特别在瑜伽前和后的冥想,每次感觉都不一样。突然间时间就变得很慢,在老师发出的音乐,再不是一气呵成,只是在一个乐队在合奏。这个感觉就像“超神”。动作就越来越好。

8月24日 23:01

徐氏天庭

29 赞

老师有过尊重自己的体验,但这往往是上完心理类课程的几天时间,之后又再次回到原状,心理各种顾忌,其实回去想想也没有那么困难,下次接着各种顾忌涌上心头,有办法长时间的在当时当刻尊重自己的感受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吗?

8月24日 18:43

作者回复

在各种顾忌涌上心头时,你是什么感觉呢?也许更多地尊重和理解当时当刻的感觉,才能找到你的“方法”和答案。不然,就只是借着尊重自己感受的名义,去做否定自己感受的事情。

8月24日 18:50

碧萝

21 赞

很喜欢宝木的声音。每一章节都会学,上下班路上会用蓝牙听。最近又开始重听以前的。每次那个开场的旋律一响起,“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 就会觉得心平静了下来,很舒服。昨天的高二男生完美七天的叙事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是叙事,但蕴含着饱满的情绪,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牢牢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还把主角那种100分的感觉完全传递给了我, 让我觉得好像一下子有了很多的力量。️

8月24日 18:01

右手链

19 赞

那天写作业时候。关于最想做的事情,我记得自己写的也是旅行。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只是今天的课程之后不知道怎么的。忽然内心深处就闪出了那么多年始终在心底的愿望。我很想安宁平和的晒晒太阳。不畏惧不恐慌的沐浴在阳光之下。真的很想很想。自从二十年前医生说,阳光之下,你会死的。有整整二十年。没有勇气这样做过了。

8月24日 18:23

尘埃

18 赞

我做的就是真自我,西藏去了,有自己的房子,也自己的书架,一切遵循自己的感受,感觉一直很棒!

8月25日 11:08

甜小腻

18 赞

听完了今天的问答,脑海里出来前几天的话,流经,体验,但不成为。认真的表达自己,这个世界上谁也没有责任非要弄懂得另一个人。认真的表达自己,真正认真的对待自己,坚持对自己的表达和宣告,在关系里,别人也会逐渐明白怎样合适的对待我。越来越少的被误解,被低估,被伤害。认真的懂得自己。

8月24日 18:32

吴旻恩

17 赞

我喜欢每天早晨8点的时候到公司听武老师的课。早上是注意力集中最好的一段时间,办公室没有人还很安静,像一个人的图书馆。边听音频,边做笔记,边思考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用当天学到的知识做解释。让这些心理学的知识静静的在我每天的生活中流淌... ...

8月25日 7:33

王妍妍

17 赞

听了这堂课后,突然间想到一件事情,上个月看《情感依附》这本书,看了很多人的成长过程,看的时候不过一阵唏嘘,原来有些人是这么长大的,原来有些人是那样长大的,所以大家都不同。可是后来看到其中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长过程时,突然觉得很心酸,哭了,感觉说的就是我,实际上我已经记不得四岁之前的事情,有心理学理论说,人不会记住婴幼儿时期的事情,但是身体会留住当时的感觉,也许我的婴幼儿期跟那个女孩儿一样吧,所以我才会被触动。尊重这种心酸的感觉,让这种感觉在身体内流动,最终化成泪水喷涌而出,然后站在高处看着那个小小的我,你的父母不由你选,可是你的未来由你决定,你已经通过学习调动了被压抑的本能,你会有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

8月24日 22:56

阮由之

17 赞

我是一个文笔能力很差的人,但是,今天我听万维刚老师的一课,给我了深刻的触动,我一瞬间有了一种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感觉,我直接写了出来发在朋友圈。我在看自己写的文字,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文笔不是多么优美,却能感觉到好像有生命力在文字中流动。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好,让我感觉到迷恋。这是不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呢?

8月24日 19:19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16 赞

  真自我等同于内部评价体系,完全凭自己感觉来行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假自我等同于外部评价体系,完全受别人的影响,行动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真自我和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开始构建的,受抚养者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抚养者对于小孩是多么的重要。  我小孩从小就不在我身边长大,都是我父母亲带大的,这难免有些遗憾。不过现在和我住一起,现在好调皮,有时就是个熊孩子,听完今天的文章,觉得是个熊孩子是挺好的一件事,就怕我小孩是一个别人眼中懂事的孩子,这反而让我觉得更遗憾。很期待下周关于“关系”的课题。很想知道,我们怎样在关系中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

8月24日 18:27

芳草

15 赞

你好武老师,黑色的生命力指的是什么?能举个例子吗?

8月25日 11:26

作者回复

愤怒、恨、被压抑的欲望等

8月25日 14:26

亓亓

15 赞

你选择你负责,看完这句话,想到自己有这样的父母真的很幸福,我的父母是不识大字的农民,可能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做主,比如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自己来选择,从小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也不怪罪,都是随心发展,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走,所以才有了现在跟随自己的感觉

8月25日 9:55

潜行的鱼2017

14 赞

我认识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但十二三岁就辍学去打工了,此后打工赚的钱统统交给家里,她的父母就用她赚的钱供养她的弟弟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直到前几年,她才开始独立掌握自己的工资卡,却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贴补父母和弟弟的开支。她应该是父母眼里的乖乖女,现在结婚了,也一直经常往娘家跑,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她对结婚男方付彩礼的事情非常在意,觉得天经地义,倒不是给自己,而是给她父母,父母说钱放在他们那,等到她有急用的时候给她。直到去年,她老公才用自己的工资完全给清彩礼钱,但对她却特别有意见,吵架吵得特别凶。我朋友觉得委屈,钱在父母那,自己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结婚前同居期间都是她出的房租和生活费。我认为她是一直用外部评价体系在生活的人,表面上孝敬父母,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儿,其实精神上根本就没有跟父母分离,没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她又可怜又可气,但她自己没有觉知,外人也很难插手她的家务事。

8月25日 11:21

作者回复

这样的人,最后容易患各种病。她内心中会有巨大的恨。

8月25日 14:27

Lin

14 赞

忽然顿悟到,为什么有些事情,我明明可以做,也会乐意去做,但是如果是别人来让我做,我就不乐意了。自己主动去做,很明显是由自我评价体决定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有自我驱动力,由自己的感觉做主。而别人要求去做,就有了由别人评价结果的潜意识,所以内心的抗拒,来源于知道自己在意外部评价而感到压力的本能抗拒。

8月24日 23:05

艳明

13 赞

在家,公婆的做事方法我不认同,跟他们说了,他们根本不听,依然安照他们的习惯来,我想,都是几十年的习惯了,估计不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而我,也有自己的做事风格,与他们截然不同,此时,必然会有矛盾产生。老公是个孝子,曾说:妈只有一个,老婆可以换。按“成为你自己”来,我是不是该立马走人才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