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之愚钝感想
久闻道德二经,而望文生畏,惧读之。适才闲来无事,始读,颇以为趣。然恕愚驽钝,不解其意。遂寻各家所思,以求点化。愚之所思,虽斟酌再三,定有浅陋荒诞之处,望之海涵。
图片来自网络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
想了很久,踌蹴着不敢下笔,怕误读了这章文字。终于还是没能想通,没有办法,我就借着这篇文字整理思路理清逻辑吧。
背景分析:先秦诸子时代,各个诸侯为了让自己的诸侯国变得的强大,采取了尊崇重用贤才的方针,这大大提高了贤才的社会地位。多元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提供了宏大的时代舞台。他们纵横捭阖、游说诸侯、著书立说,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社会的变革。但社会变革中产生了种种弊端,特别是苛刻的税收、繁重的劳役,以及频繁的战事,造成了经济凋敝民生艰苦等一系列问题。老子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写下了这章文字。
1.不尚贤,使民不争;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人们不互相争夺;
感想:不赞同这个观点。人们会自发地模仿强者的行为,贤能的人作为强者会自动被榜样,而且贤能的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明确一点,强者的生存条件更好,其基因更容易传递下去。那么对于个体来说怎样变强呢?模仿是一个直接有效的途径,正因为这样,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模仿强者行为的现象。从这一点可以知道,不管推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为了得到其言传身教,从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人们都会相互争夺。
其次,贤才的人往往会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进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相信和牛顿同时代的人中肯定不止牛顿一人被苹果砸了脑袋,但牛顿以外的那些人为什么没能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呢?排开运气成分不谈,充分利用前人留下的资源是牛顿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其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从这一点看,推崇有才德的人,让他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造福社会的有效方式。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
译文: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人们不去偷窃;
感想:物以稀为贵,在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了物品的价格,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即,在自由市场中一件商品如果需求大供给小,该商品的价格便会居高不下直至供求相互持平(如果有持平的可能)。与其变相费力地压制人们的需求,不如让市场来优质地配置资源提升商品的生产量,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难得之货既然难得,肯定稀少还具有一定的用处,它可能具有食用性、装饰性、药用价值、工业价值亦或科研价值等,既然这样那就应该让它在市场的作用下用在当下最应该用的地方,从而物尽其用。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译文:不显耀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导使人心不被迷乱。
感想:人绝无可能无知无欲,郑也夫先生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是追求舒适、刺激、牛逼的。
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倘若没有这两种欲望人早就绝种了,足可见有些欲望是不可或缺的,而人在上万年的进化历程中已经将这些欲望深深刻录在了基因中。
又,虽然人都倾向于过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是长时间的这种生活也会让人感到倦怠和厌烦。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郑也夫先生解释说,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的先祖在采摘果蔬或捕杀猎物的时候,不时会有自然灾害或者诸如狮子老虎般食物链顶端猎食者的威胁,长期的影响致使这种感觉被写进基因,以便人类发现它们时赶快逃命。而现代生活往往不会有相应的威胁存在,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去寻找刺激。
又,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单个的人太弱小,应付不了自然灾害和凶猛的野兽,和同类相互合作是确保自己活下去的基本保证。所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寻求别人的认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别人知道自己很牛逼,因为和牛逼的自己合作会有不少好处。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在自然环境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没有条件去无知无欲。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译文: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人们的心机,填饱人们的肚腹,减弱人们的竞争意图,增强人们的筋骨体魄。
感想:人性恒常万古不变,但是它会根据现行的制度来判断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好的制度能调动人性中善的一面抑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坏的制度能调动人性中恶的一面抑制人性中善的一面。因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实际情形中他会选择对自己有利或者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来做。即,每个人做事的之前都会有自己的根据,那怕这个根据是错的。
道德也属于制度,而人类社会之所以会产生道德,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的成千上万次的试错中,发现如果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这样的成本或者说代价最小,也就是说道德能够让人类更好地繁衍下去。但是,现实社会的环境是一直在改变的,那么相应的道德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变,不能用几个世纪前的道德来约束现代人。
老子的看法或许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针对当下的而言有些是不合理的,至少我是不认同要减弱人们的竞争意图的看法的。休谟说过,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的确,通过正当的合理的竞争能使人们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拓展,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不仅我们进步了,人类社会也不知不觉地进步了。当然,竞争也会存在消极的作用,它会造成相互竞争的个体或者群体之间的不团结,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发挥最有效的效用。但有什么办法呢?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这需要我们去选择。《蜘蛛侠》里面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一件事情都有选择,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5.常使民无知无欲。
译文:经常使人们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感想:人绝无可能无知无欲。原由请参见“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6.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译文: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
感想: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那就要否定这件对的事情吗?
剧毒能够对人体造成不可修复性的伤害,但是请注意我说的是能够,也就是说剧毒不一定会对人体造成不可修复性的伤害,甚至可能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丢开剂量谈毒性是非常无耻的,就像尼古丁是剧毒,但是抽一支烟是不会死人的。同理,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我们不能否定该事情,而是要针对这种影响去研究衡量它的作用范围、未来趋势以及应对方式。当坏影响在可接受的程度内时,我们应该继续做对的事情。比如吃饭是为人体补充能量的必要途径,对人来说这是件好事,然而这个过程中存在把人噎死的风险。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我们就因为有死亡的风险就要拒绝吃饭吗?这个,很荒唐!
7.為无為,则无不治。
译文: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感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受限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现实逻辑推演,此为无为。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受限于自然规律,所以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简单地举个例子,人类是在地球的大气环境中进化来的,不可能突然就适应真空的外太空环境,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用航天服给人体维持一个大气压并保持适宜的氧气浓度,不然航天员就会爆炸或者缺氧而死。自然规律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得让人习以为常以致于不能够发现。也就是说,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适应了当下的环境,但是这个环境中究竟有哪些东西作用于人体,以怎样的途径作用于人体,会给人体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等,还需要等待人类一点一点地去发现。而这些发现往往需要在新的科学技术的前提之下,就像没有发明显微镜,就不会观察到黑死病的真正元凶鼠疫杆菌一样。
又,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大量的样本分析,且必须具有证据、证明、证伪三个要素,而不是想当然总结的结果。因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总结出来的相关结论自然就是世界的真相。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人们感受到的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总结出来的结论也和世界的真相相距甚远。大家都是聪明人,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又,自然规律可能是发现不完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也就是说人在进化的同时世界也在进化,所以自然规律很可能是发现不完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用已经发现的自然规律来规划我们的生活,就像我们不会用鼻子喝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