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一)

2018-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domsylavy

标签: 硬件 科普


[toc]

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946-1958 真空管计算机
1959-1964 晶体管计算机
1965-1970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至今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2. 计算机系统的物理组成及特点

微机的组成部分

  1. cpu
  2. 显卡
    • 独立显卡
    • 集成显卡
    • AGP显卡
    • PCI-E显卡
  3. 声卡
  4. 电源
  5. 硬盘
  6. 主板:连接各个设备的中心
  7. 内存
    • SDRAM
    • DDR
    • DDR2
    • DDR3
  8. 硬盘(磁性硬盘与固态硬盘)
    • IDE
    • SATA
    • SCSI:支持热插拔
    • SAS
    • 固态硬盘
    • 移动存储(SD卡、TF卡、u盘)
  9. 显示器接口
    • VGA模拟信号接口
    • DVI数字显示接口
    • HDMI
  10. 鼠标接口
    • DB9
    • PS/2
    • USB
  11. 通讯设备

3.计算机系统的逻辑组成及特点

从下往上分为:

  1. 硬件系统
  2. 机器语言(0、1二进制的编码)
  3. 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内部的硬件,协调,是一个系统级的软件。
  4. 系统应用程序
  5. 用户

计算机逻辑结构

冯 诺依曼结构

  1. 计算机应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2. 数据和程序均以二进制代码形式不加区别地存放在存储器中,存放位置由存储器地址指定
  3. 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执行

运算器

控制器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系统总线

也存在哈佛结构

  1. 采用数据与程序分开的结构,避免了冯诺依曼机构的缺陷(在输入输出特别频繁的时候,数据和程序的存储是共同的,而且读取数据的时候,与cpu的形成通道堵塞)
  2. DMA技术
  3. 手机里面存在哈佛结构
  4. 目前冯诺依曼结构太过庞大,无法快速改变.

4. 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

指令的执行过程

  1. 取指 fetch
  2. 译码 decode
  3. 执行 execute
  4. 回写write-back

取指

  1. 从IP(内部寄存器)所指向的内存地址加载下一条指令
    • 计算CS+IP的值(内存地址),将内存的结构送到地址总线上(取指令的二进制命令编码)
    • 控制总线发出“读”信号至内存(发出翻译指令)
    • 等待内存返回信息后读取数据总线的内容,并转存至指令队列。(放入指令的队列中去执行)
  2. 自动递增IP值,指向下一条指令。(对下一个指令进行操作)

译码(解释指令的意义)

  1. 先确定操作码
  2. 如需要从内存取操作数(数据),
    • 根据指令中的 偏移地址 计算内存地址,送到地址总线
    • 控制总线发出“读”信号至内存
    • 读取内存中的内存,并转存至内部寄存器。

执行(算术运算或逻辑运算)

  1. 在CPU运算器中执行指令
  2. 根据运算结果修改状态标志(状态存储在cpu内部或者内存)

回写

  1. 将运算结果回写至内部寄存器或者内存中
  2. 如写入内存,则
    • 根据偏移地址计算内存地址,送到地址总线上
    • 控制总线发出的“写”信号
    • 将运算结果送到数据总线上,等待存储器接收完成

指令执行的源动力

时钟信号是驱动控制执行动作的触发源

  1. 在每个始终跳变的边沿,控制器就执行一个动作(取指或者译码等)
  2. 时钟变化越快,控制器执行越快

时钟生成电路

  1. 基于晶体振荡器(石英),石英经过切割可以产生一个较为稳定的时钟频率

时钟信号类似于划龙舟的鼓点,一个鼓点一个动作(行为)
经典例子:后厨做饭

如何提高指令的执行效率:细化分工,把每一部分的分工更加的明确(暂时了解)


5. 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字长

运算速度

主存容量

系统软件的配置

CPU主要参数指标

主频

外频

倍频

接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