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今天的讨论仅仅围绕第八章的一段话:
儿童的教育不能开始的过早。当孩子逐渐长大,他就会形成一定规则或程式,以指导他的行为及其对不同情境的反应。如果孩子尚小,我们只能发现他指导未来行为模式的端倪。几年的这样练习之后,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形成,并且固定下来。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客观的反应,而是受制于他对自己早期经验的无意识的理解。如果他对某一情景的能力产生错误理解,那么,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决定他的行为。只要这种原初的,童年时期形成的看法没有被矫正过来,那么,任何数量的逻辑或常识都不会改变他后来的成人行为。
“第一句是否有问题呢?上一章讲过,孩子的生活风格在4岁或者5岁就确定下来了,现在很流行早教乃至胎教,但这里却说儿童的教育不能开始的过早?”
“我一下子想到最近报到的张首晟的事情,他是最有希望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曾经回忆自己的高中阶段因为遭遇文革而未能上高中,那时的学校都停课了,但却因此在家里看了很多所谓的闲书,恰恰是这些书打开了他的视野。阿德勒是不是在说程式化的教育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想到最近读到的柏拉图的理型论,其实孩子的头脑中已经具备极为丰富的理解,至少有理解世界的基础能力,只是孩子还太小不能清晰的说出来,正如阿德勒所言的‘无意识理解’。”
“对呀!小孩子在三岁就能很好的掌握母语,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小孩子的头脑确实是无限丰富且能量巨大。”
“这也是应该赏识孩子的最根本原因。”
“我家小孩儿才一岁多,有一次看见哥哥吃东西也想要,伸了一下手没够着,就抓住我的手指向哥哥的食物。他是怎么想的无从知道,但肯定是想借助我得到那食物,问题是为什么选择向我求助?为什么不自己去要?为什么不哭喊?他心里经过了怎样的盘算?”
“哇,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孩子怎么想的,但从中能体会到小孩子的头脑是不简单的,也一定经过了较为复杂的思考,只是这种思考是无意识的,这么小的孩子自己也说不清,但其做出的行动确实是非常聪明的,我们就不能说这只是一种本能反应。”
“小孩子在不会说话时,已经开始了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在家庭的氛围中领悟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虽然他们的需要比较简单,但这些满足需要的策略就是将来解决问题最根本的观念。”
“我们这是在强调小孩子的早期智慧以及对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其实阿德勒还指出了有些小孩子也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就需要父母恰当的引导。”
“对,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自己应对世界的智慧,不要过早的给孩子立规矩,即不能在小孩子还没怎么尝试呢,大人就展开所谓的教育。”
“是这样,即使发现孩子做事的错误,也不能希望通过逻辑和规则就能矫正孩子的行为,而是要重新建构小孩子的认识观念。”
“这一点太重要了,父母们的说教太多了,但基本上都无效。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应该耐心的理解小孩子解决问题背后的观念,细致的与之交流,使之理解怎么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只有孩子真的理解了,才能转变或者丰富解决问题的观念,否则就无法矫治错误行为。”
“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我从小就不怎么约束他,经常带着孩子到处旅游,孩子很自由,发展得也挺好。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在父母面前非常乖,别人也夸孩子懂事,可是离开父母就是另外一个样子,跟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
“说到这里,似乎还是回到咱们的老话题,教育孩子的根本是教育自己,当父母们很好成长,就能通过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才有价值,而那些说教不起作用。”
“用杜甫的那首诗可以描述这种身教的价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父母不够成熟怎么办呢?”
“这个不能急,一点一点的自我省察,每一次醒悟都能避免教育的一些失误。人之所以有激烈的情绪,可能不仅仅是当下事情造成的,而是当下事情与曾经的糟糕经历相似,一下子被送回到过去的情绪中。当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渐渐的平静下来。”
“心理学就是引导人跟过去和解,化解曾经的伤痛,从而平和而健康的冲向未来。”
“是啊,父母好好学习,认真成长,孩子必然天天向上。”
“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里吧。言不尽意,以待来日。”
“到时间了吗?时间过得真快。”
(《儿童的人格教育》共读笔记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