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心情随笔想法

关于“换位思考”的一些思考

2021-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钰晨成长手记

豆瓣上有个话题是“你什么时候真正开始换位思考的?”我刚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

我认为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世界上其实绝大多数人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考虑问题,而真正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的人总是极少数。

我开始换位思考,其实是源于我对自己足够了解和理解之后。

这话怎么理解呢?很多人压根就是不思考的,遇到事情都是靠本能反应去应对,但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本能反应往往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这样去应对问题,问题是不会真正被解决的。

最近几年,我每天必须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思考。思考让我逐渐探到每件事的来龙去脉,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

我也开始记录一些感受日志,里面包括自己对事件的情绪、感受、观察和思考过程,尤其我意识到我们做每一件事、做每一个决定,其实都是本质原因的。

只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行为背后的动机)有人能意识得到,有人意识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都源于足够了解和理解,其实理解的前提也一定是足够了解。

在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整天都在自欺欺人,试图以一种虚假人设去和他人相处,并以此来维系自认为“完美”的社交形象。也就是说社交形象和真实的自我是矛盾的。

那么这样的人久而久之会在通过他人眼中的虚假自我来判断真实的自我,那么这样自欺就变得理所应当,甚至有那么点“有理有据”了。真假自我的混淆,让他们不再了解自己真实的那一面。

也就是说,很多人都不再了解自己,没有了解就没有理解,大多数时候,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做一件事到底是为什么。

这就成了人们不断去剖析他们潜意识的原因,因为在显性意识层面,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他们那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只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会带来理解。

了解自己,也就逐渐理解了自己的每个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动机)。

由于“一通百通”或是触类旁通的原理,我们对他人也会进行深入的了解,再由了解抵达理解,于是也就学会了换位思考。

① 举个例子,有多少家长会认为(或是愿意承认)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他们按照自己以为的、对孩子好的某种方式去对待孩子,这就是缺少了了解和理解的“给予”,这份给予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说不出口、也羞于承认的压抑。

我们在很多心理学相关的著作都中看到了极其相似的案例,那就是家长们以为自己很了解的孩子,却一次次因为被伤害得遍体鳞伤,最终不得不去求助于心理医生。

而我们能看到其治疗案例中的孩子们,无疑又是幸运的。毕竟更多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们还意识不到自己在心理上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去向谁求助等等。

② 再比如,当你一心想要过上他人有意呈现给你的社交形象中的生活时,你会发现这可能是个深不见底的洞穴,你的物欲、攀比心只会持续加码,但是在这过程中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把生活过成这样吗?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屡见不鲜,但往往旁观者倒看得明白,而当事人却总是一副毫不知情、匪夷所思的样子,似乎并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样的。

我记得在一期圆桌派上,蒋方舟说过一个网友最初透支几千元买化妆品的事,最后因为无力偿还而眼睁睁看着这笔债的数目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一个人真的非常明确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也就根本不会让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局面。

足够了解自我,其实是最基本的一项认知能力,因为有自我认知,所以了解自己每天每时每刻在做什么,才会真正理解自己做的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好的或者不好的结果。

那么有了这个全面、完整的思考(自我观察的)过程,再对他人进行了解、观察、剖析和理解,在难度上也不会有多少差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会通过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加强自我认知,但对于他人,我们只能通过外在表达、呈现、行为方式来剖析其行为背后的动机。

但是这种判断、剖析、捕捉敏感点的能力却只能通过长期对熟悉的人、事、物进行深刻观察才能习得。

可想而知,每个人最熟悉的人一定是自己。

也就是说,换位思考就意味着你能够理解他人做事的动机,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但是要想习得和拥有这种超强的观察力、同理心,就势必要经过大量自我了解、自我理解的练习。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了解(和理解)自我,才能有可能了解(和理解)他人的原因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