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记实
时间:2018年4月4日
地点:云中路小学教务处
内容:有效教学框架的尝试研讨
主持:赵利文主任
流程:
1.听贾晋华老师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进行研讨,郝老师具体指导。
教研记实贾晋华就教学三类目标、预习作业及板块设计做了简要叙述。
教研记实高星英:1.课堂就以往有了比较大的突破。用幻灯片呈现核心问题,使问题更明确清晰。2.课堂思路清晰。3.不足是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
张凤娇:课堂思路清晰,问题突出。唯一的不足是感觉凌乱,缺乏整体融合。
张俊青:1.课前学生的预习明显不够,预习是提前的学习,而不是课堂的准备工作。2.课堂缺乏整体的把握。3.困惑: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能笼罩全文的“大问题”?
赵主任:1.这堂课文本解读做到了,但教材解读有欠缺,不到位。2.如何让学生训练有素?可以从平时去点滴培养。例如:批注可以通过优秀批注的展示,逐渐培养学生能力。3. 教学中找到了关键语句,但缺乏品读。
大家一致认为贾晋华的ppt做的很好,实用性强。
郝老师对课堂进行了点评,并对我们下一步的学习做了指导。
教研记实
郝老师:可以看出贾老师在课堂整体设计做了努力,而且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堂管理非常好,教师基本素质状况非常好。这堂课我们所认为的不足不是个性的、单独的问题,而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共性的问题。
郝老师:既然我们课堂是围绕理想课堂框架来进行分析,那我们就从这里来说一说。
第一是教什么?
首先我们的目标必须是清晰的。但是我们的课堂往往会出现想教的和实际教的内容有差异。就像本课的目标设置A类,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A类目标已经在第一课时解决了,那本课重点解决B类目标。B第一个目标“细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欠缺精确性,就是说不准确。“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放在任何文本中做目标都可以,每篇文章都可以用。这样的目标没有体现本课的特征。所以说A类目标好落实,B类目标容易出现差异、出现偏差。这与文本解读不够,有一定的关系。文本解读不够造成确定B类目标不准确、不精确(不是不对)。
B类目标,一般情况下有两个。第一个根据内容对能力方面的一些培养。比如说: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通过理解词语、或通过分析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解读能力。第二个如果仅仅是这样,容易造成课堂只有谈内容,又忽略语文的知识。那么B类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考虑文本所传授的语文知识是什么。那什么是语文知识呢?就是在写作文章的一些方法,其实B类第一个目标就是阅读文本的程序。所谓的阅读能力就是讲解一篇文章,程序性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去解读文本,有套程序。而文本本身又传递出语文的东西,比如说修辞、比如说文章的结构、比如说线索,这些有时候是容易被忽略的。这回到我们文本文章解读上来说《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究竟说什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是我们所要搞清楚的。它写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过程。那么从这个过程中,要怎么表达一个道理,怎么呈现出这个道理呢?就是美丽的小村庄到毁灭是怎么造成的?我们通过阅读要找到这个答案。是什么原因?学生都知道,是过度砍伐树木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不平衡的,有多种原因造成。那么,这篇文章所说的生态不平衡的原因就是过度砍伐树木。那如果要教这个的话,那就太简单了。我们一问,学生一回答,那还教什么呢?学生已经会了。很多时候,大部分课堂就把这个当成是终点了。甚至说学生一看这个,一看教参或者参考资料书,我们就不需要教了。但是对文本来说,这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课堂的起点来分析。过度砍伐,哪儿是过度砍伐?从2、3自然段可以找到,那就再从二三自然段找一次。“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这个点不是不对,而是不够。然后继续提问,让学生回答什么原因造成的过度砍伐?所以,课堂当中,要形成学生智力的一种深度,或者说打破学生的思维认识。说过度砍伐,哪儿哪看出来?什么原因造成过度砍伐的?这就需要去问学生了。我们围绕一个问题,不要太散,什么原因造成过度?这就要谈到斧头了,斧头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集中火力分析:没有斧头之前砍不砍树?他也砍,只不过没有工具;没有工具,就力度不够;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光有斧头的过度砍伐是不一定会造成毁灭的。这个因果链,一定要让要给学生强调出来。学生的思维是粗线条的,这个过度砍伐,是什么造成的过度?斧头的出现。第二个呢?是时间。一代代那么过度砍伐,不断的利用斧头砍伐就毁灭了吗?这也离毁灭有一大截儿,就因为砍树就毁灭了吗?有很多地方像新疆或者草原,本身就没有树木,那个地方也不一定会毁灭呀,这里面的链条一定要清晰。过度砍伐造成了土地裸露,致使失去防洪的能力,后面还提到了洪水,要把因果链条给学生完整呈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方法。当要去寻找原因,我们不妨借用鱼骨图。因为鱼骨图很清晰(鱼尾美丽,鱼头毁灭在中间的线条当中,哪些原因造成了毁灭?)一是斧头。从文本中看,斧头出现不断砍伐。二是时间长,加大砍伐力度,土地裸露。这也不要紧,有一点,文中是没有的,但我们要补充出来——只看不种。不种树,再加上一场洪水,这就是综合因素造成了被冲走的小村庄。把工具引入进来,把鱼骨图引用进来。鱼骨图是寻找原因的工具,包括将来借用的思维导图。数学上有烟花图,像烟花一样的一种图形,那语文上呢也要有一个鱼骨图。画鱼骨图的过程,把2、3、4自然段放在大屏幕上,不断的去文本当中找到有用的信息。这是关于什么原因造成小村庄毁灭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综合的因素,在综合的因素中,这个文本他不断突出了“斧头”“拎起斧头”“斧头带来了什么便利,最后斧头毁灭”需要重视斧头的作用,这就涉及到语文知识的问题。斧头在这一篇文章中充当线索的作用。没有斧头,文章也可以,人们不断砍伐所有的都消失了。但有斧头和没有斧头,意味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增加线索。要了解什么是文章的线索,大部分课堂到此就结束了。这堂课我们也了解了从小村庄美丽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原因因为运用斧头过度砍伐;不科学运用造成水土流失,失去防洪能力,打破生态平衡。这个时候我们再说破坏生态平衡就很清晰了,学生的认识也比较饱满了。他就不是贴标签了,课堂到此就可以了。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魅力。第一重境界有效框架的落实;第二境界发掘知识的魅力;第三境界人与知识、社会的共鸣。我们学了这一内容之后,与学生有什么关系?学生又不住村庄里,他也不会去砍树,这与当下学生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进入第三重境界,要想理解第三重境界还得回到文本当中来。这节课贾老师已经进行了探索,包括后来,去呈现污染的图片。只不过,有些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说从文本怎么跑到那个画面,仅仅是从生态平衡保护环境,那些也是破坏环境的问题?是因为这篇文章当中还有斧头,我们还得回到斧头上来,因为文中很多的句子都与斧头有关“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这些锋利的斧头”这些句子意味深长,一定要把语言背后的意义读出来。那么就这把斧头,课堂带学生再往上冲一下:斧头,用它好不好?斧头是不是不好?回到文本当中,斧头带来了很多便利,斧头带来了很多东西,这是有利的一方面。那接下来聚焦斧头,斧头好还是不好?当这样去问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混乱的。而我们的课堂恰恰就是要造成这种思维的冲击。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斧头无所谓好坏,而是看你怎么用它。所以这里说斧头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是不合理的运用,造成了打破生态平衡,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以文本出发,依然以文本为根本。那么这个落实的依然是B类目标。“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原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上升到C的话,就是“斧头”,是一个象征。这就要老师加上去,我们今天已经不用斧头了,但是“斧头”在课文中象征着是现代科技。我们今天面临的哪些东西、哪些科技,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不合理运用会带来灾难、会打破生态平衡呢?这就回到贾老师的课堂,比如说塑料袋、比如说农药、比如说化肥这些东西,这就和我们的生活打通了、和学生的生活打通了。而且,把文本内容更深层次的表达出来了。因为文本不是单单说斧头砍伐树木,打破生态平衡,保护树林。不是这样的,这需要我们去解读。所以这样来看我们A类目标不需要来管,B类目标一定要清晰些。那就是是“通过分析美丽的村庄到毁灭的过程,分析毁灭原因,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能力已经包含了字词理解、包括上下文的分析、包括段落的分析。再要精确一些“通过画鱼骨图,分析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原因,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这就非常清晰了。我们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这个表述过程当中,一个包含能力,第二个包含过程,这个要写清楚。光写能力,你怎么来的?一定要通过过程去训练能力。光写过程,你分析过程是为了什么?这是B类的第一个。第二个是通过分析文本,理解斧头线索的作用。C类目标就是通过小村庄的毁灭,让学生懂得合理利用科技,保护生态平衡。要点就是这样,我们的B类目标、C类目标表述要精确,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的课堂就不会跑偏。
教研记实
这是教什么?那么怎么教呢?
第一课时已经把字词和文本过了一遍。第二课时开始有必要去进行复习。因为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是一次性的,而且我们也需要用到这些朗读同时分析进行铺垫,这是一个热场。一个就是说在ppt上清晰的呈现出来第二课时,也就是这堂课教学目标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在ppt上呈现,让学生非常清楚的知道,我们也清楚的了解。课堂的目标在ppt上呈现出来,然后课件当中也要呈现出来第一板块,第二板块……40分钟分成几个板块逐一呈现,而且我们在备课时大概预估出大概每个板块需要多长时间。这是课堂上目标与板块在课堂上清晰呈现。
然后我们在课堂上需要一个大问题来领起了全文。其实我们这节课也有“小村庄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大的变化?”这个问题是对的,只不过表述要更精确一些。就是说把这个变化写出来。美丽的小村中由美丽为什么毁灭?原因是什么?文章张力呈现出来,美丽到毁灭,原因是什么?这样变化就更清晰了。回到问题开始讨论。把文章2到4自然段打在屏幕上,就只围绕这个问题来思考,围绕这个问题画出鱼骨图。之所以我们觉得课堂凌乱,是因为最后没有呈现出整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说了吗?说了。理解了吗?学生也不是不理解。但缺乏的是整体性。刚才说到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回归,必须要用鱼骨图画出来,就整体呈现出来了。B类目标达到,再看C类目标。C目标要聚焦(这里包括线索的作用)斧头,由象征作用延伸出来。那么当我们这样分析,这堂课依然是从框架出发目标的确立、目标的落实。而在这堂课当中,其实我们语文课一定要借助一些东西,不借助一些东西,我们很难把它完整讲透。这堂课我们可以借助鱼骨图,要训练学生掌握画鱼骨图的方法。因为画鱼骨图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将来还要学会画思维导图。学会画鱼骨图,用鱼骨图分析文本,这是其一。第二个呢?怎么去提出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称之为“交集点”。怎么去确定课堂的交集点,就是以一个问题来覆盖整个课堂,但是这个问题又不是一下能回答的,而且吸引学生,给学生造成智力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是没有挑战的,没有挑战的课堂就会平铺直叙,没有吸引力,这就是提大问题的交集点。
第三呢,课堂整个儿学生认识文本认识的规律是什么?认知规律,我们说“浪漫—精确—综合”借助这些东西分析理解课堂内在的规律。我们提出一个大问题,提出以后学生回答时,贾老师让不要说,先读2、3、4自然段,读之后再回答。那么从浪漫阶段分析,浪漫就是让学生有丰富的好奇心,认知的冲突。那么这个时候呢,不妨让学生说一说,说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学生的过程。学生说了之后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零散的提问,这就有了思维的挑战。这时候带着挑战再去读课文。老师提出问题—我有回答—老师说先不要回答,这时候他的思维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读来读去,还是他原来固有的思维。浪漫阶段,要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这个很重要。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没有打破、不打破就不能构成精确。精确阶段一般是B类目标,探究规律、找到原理、找到核心的东西。综合阶段,在探究的基础上,再回到浪漫的整体上。比如说在浪漫阶段,学生就会感受到破坏生态平衡,那怎么做破坏了生态平衡?因为破坏生态平衡是多种多样的:农药也是破坏生态平衡,过度用水也是打破生态平衡,化肥也是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方式多种多样,那么我们这里生态平衡怎么破坏的?—过度砍伐。又回到破坏生态平衡,学生这时的理解就与之前不一样了,他是掌握了原理之后的领悟。
郝老师:所以“交集点”“鱼骨图”“浪漫—精确—综合”这些我们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要去不断掌握这些东西。同时再去加大文本解读,去卓越网学习一些文本解读的书籍。不借助一些书籍学习,光靠我们去写,只是在同一水平上的不断重复。我刚看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这是指导用书,而不是客观标准,比如教参这一课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目标不是不对,而是不准确、而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用。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关键是这篇文章怎么去体会深刻含义,这就要借助我们的解读。
最后,郝老师谦虚的说这只是他个人的一些拙见,欢迎大家探讨指正。教研记实
最后一句,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