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错位:孩子“早当家”一定是好事吗?

2021-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六安姐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他们各自的角色不会轻易混淆。父母既和孩子有情感的联系,又能对孩子保持一定的权威。

可是,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了混淆,家庭里会发生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其中的一种情况:父母化的孩子。

父母化的孩子

什么是父母化的孩子呢?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承担了太多父母的责任,甚至代替了父母在家庭中的位置。

说起来,孩子想帮父母,这是他们的本能。

比如我听到有人说:“我爸爸是外地人,又是入赘的,我妈妈家的亲戚都有些看不起他。好在我们家人都很看重学习,所以从小我就特别用功,来为我爸爸争气。”

也有人说:“我妈妈是一个很柔弱的人,自从有了弟弟以后,她经常头晕,需要静养休息。那时候我才上小学,但是我就知道放学一回家,要帮着做饭、洗衣服、照看弟弟,我就担心妈妈累着,我担心会失去她。”

还有人说:“自从爸爸和妈妈离婚以后,有好几次我从半夜醒来,发现妈妈坐着在流泪。也许是怕吵醒我,她没有哭出声来,可是我知道她在哭。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想,以后我一定要照顾好妈妈,不让她难过。”

你可能觉得,这些孩子都很懂事,这样不好吗?为什么它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其实,孩子“早当家”可能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在我们的文化里,本身就有美化这种父母化孩子的传统。在物质匮乏又孩子众多的年代,有很多家里的长子或者长女,要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他们需要早早地自立、挣钱、补贴家用,他们在家里代替了父母的位置。这被认为是贴心和懂事。

可是在这背后,很少有人真的去理解这些孩子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他们背上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和责任,很多研究表明,这种痛苦会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影响他们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

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化的孩子,就是一种心理创伤。

如何区分是否过度

当然,不是所有协助父母的孩子,都会变成父母化的孩子。怎么区分这是普通的协助,还是过度了呢?有两个标准非常关键。

第一点是,当孩子协助父母做事时,他们内心是否觉得父母可以依靠。

如果他们内心里觉得父母还是有能力的、可以依靠的,他们心中有安全感,问题就不会太大。

如果他们认定父母靠不住,这就会让他们产生持续的焦虑。

第二个标准是,孩子是以什么样的角色去做事。

如果只是以纯粹的协助者的角色,那他们就还只是帮助父母的孩子。可是,如果他们把自己代入了照顾父母的角色,这种角色错位就会变成他们固定的行为模式。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孩子被父母化了。

父母化孩子的特征

那么,这些父母化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历程和心理特点呢?让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者,我们就叫她小U。

她自己创业,开一个小公司。人很要强,工作也很努力。工作多年后,终于在大城市给自己买了一套房子。

我恭喜她,问她:“你期待未来的新家吗?”

谁知道她说:“我不期待。虽然我买了房,我从来没想过要去住,也没想过这个房子是我自己的。”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买完房的那一刻,心里松了口气。我想的是,我父母终于有保障了。万一他们有一天生病了,我可以把房子卖掉,这样他们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我问她担心什么?她说:“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父母身体都好,也有退休工资。可是,我心里就是有很多不安,总是忍不住要为他们想。”

小U就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化的孩子。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化孩子的三个特征。

首先,他们从小被一种匮乏的感觉笼罩,而家里没有办法去解决这种匮乏。这种匮乏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被父母渲染出来的。

回到小U的例子。小U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妈妈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有几年,她爸爸做生意很不顺,就在家里休息,偶尔打打零工。妈妈总是嫌爸爸没本事,不会挣钱。

家里现实的经济压力夹杂着母亲的焦虑和匮乏,让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小U的脑海里:“我家里很穷,父母没有能力,他们以后还要靠我。”

有时候,当她妈妈抱怨她爸爸时,她会跟妈妈说:“没关系,妈妈你以后可以靠我啊。”

有时候,在饭桌上,她还会教育爸爸,要怎么敬酒、怎么夹菜。她觉得爸爸生意做得不好,就是因为情商低,她有责任跟他说这些事情。而爸爸只是嘿嘿笑。

父母化孩子的第二个特征,他们会发展出一种特别的照顾父母的倾向。他们压抑了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而总是把父母的需要和愿望放到前面。

小U就是这样。她想要照顾妈妈,可是孩子的肩膀毕竟是稚嫩的。所以她所能做的事,就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她还记得,有一年冬天,她的鞋子破了,漏风,穿在脚上非常冷。

她不敢跟妈妈说,怕说了以后,妈妈又要为钱的事发愁。可是她心里也有很多委屈,怪妈妈这么粗心,连孩子的这点需要也看不见。

实在困苦的时候,她还会幻想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自己真正的父母很有钱,有一天会接她回家。这种幻想缓解了她的压力,可是又让她产生了很多的自责。

到了大学以后,她就开始自己创业了。从赚钱开始,她就有了给家里寄钱的习惯。父母也习惯了想买什么东西就问她要,觉得女儿很能干,可以依靠。

小U说:“心情好的时候,给他们钱我很开心。觉得家里人依靠我,我很有成就感。可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我要让自己这么累。我替家里的每个人想,可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替我想?”

很多被父母化的孩子都有这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感觉自己被依靠,觉得有价值。另一方面,当他们想要依靠别人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没人可以依靠,就会感到孤独。

这造成了父母化孩子的第三个特征:他们习惯照顾别人,而不习惯让别人照顾自己。这样,他们就很难和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对于小U,我问她:“你心疼这么多人,怎么没想到找个人来心疼你,让你自己也有依靠呢?”

她说:“我心里其实特别想找个人依靠,可是我从来不会要求和麻烦别人。哪怕是恋爱,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跟对方撒娇。”

“那你父母呢?”

“他们更靠不住,万一我把难过说给他们听,我就会想,我爸爸现在这么烦,跟他说会不会增加他的烦恼。我妈妈心里素质又不好,跟她说,会不会她心里的弦崩断了。可是我自己心里一直有很大的不安全感。我睡眠很少,经常做噩梦,梦里就是父母遇到了危险,我要去救他们。”

你看,父母化的孩子背后,是整个家庭的痛苦和无奈。

家有改造人的强大力量。当一个家庭需要大人,而大人又无法胜任他们的角色时,孩子就会收起他们的天真烂漫,努力变成一个大人。

一方面,他们总是强迫地想去照顾别人,压抑自己的需要,觉得只有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害怕跟人建立真正的联系,因为任何近的关系对他们都意味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和责任。而这种矛盾,就来自他们在孩子的时候照顾父母的童年经验。

如何避免父母化的孩子

听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怎么才能避免出现父母化的孩子呢?

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让父母是父母,让孩子是孩子。

我给父母的建议是:

当你意识到孩子在变得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时,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要让孩子去承担本该大人承担的东西。不要让孩子对家庭的忠心,变成他们的苦心。

哪怕有时候,家里真的有危机需要孩子协助。那也要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责任。这只是暂时的,你只是在帮爸爸妈妈做事。”

让他们明白,什么时候,他们都可以依靠父母。

而我给这些孩子的建议是:

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抛下这种过时的忠诚。父母会照顾好他们自己,而你要做的,也是照顾好你自己。

回归孩子的天真烂漫并不是逃避责任,你只是遵循了家庭自然的发展规律。

假如你曾经是那个父母化的孩子,现在已经成年了,我想说:

你需要学习的,不是怎么去更好地照顾别人,而是学习求助,学习依赖他人,学习接受别人的照顾。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照顾别人,依赖别人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内疚,让你觉得自己好像不应该、不配享受这种待遇。那我想对你说:这只是你过去的角色带来的旧经验。而你,需要为自己去创造新的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