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中的离愁(郭艾晨)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因交通工具落后,道路崎岖不畅,一别动辄多年,相见难期,古人对离别尤为重视。士大夫送别往往要备酒饯行,还写诗送别或留别,因此描写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创作常见的一个母题,且大多融合情感与景物,或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宏阔而感伤的意境,表达凄恻或劝慰的情志。这类母题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雨霖铃》等,多如牛毛,不胜枚举,但在古典戏曲中并不多见,著名的有马致远《汉宫秋》中的“灞桥送别”、白朴《梧桐雨》中的“秋雨梧桐”,以及《二度梅》中的“重台别”等,而被誉为古典文学中离愁别绪之绝唱的,乃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后经金代董解元的改编,发展成《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创作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又称“哭宴”),是其第四本第三折,共十九支曲子,由莺莺主唱。若“白马解围”一折是李渔所言的全剧之主脑,是崔张爱情的逻辑依托,“长亭送别”则是全剧叙事写情的高潮,是主题的彰显处,因而作者泼墨用力最多。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称为“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清代学者金圣叹点评此折:“《西厢》之终于《哭宴》一篇,岂非作者无尽婆心滴泪滴血而抒是文乎?”近代音乐家李叔同所作歌词《送别》,在造境上对之多有借鉴。“长亭送别”在辞藻用句、情感描摹、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文学造诣,都达到登峰造极的非凡境界,自古至今受到诸多文人的称赞。单从离愁的抒写来看,此折有着千种风情的别离之美。
《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老夫人都是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原本是兵围普救寺、英雄救美的故事,在危机解除后,突然变成门第不合、兄妹相称的故事。随着境遇的改变,家长信誉问题被凸显出来,张生与莺莺的爱情进入伦理悖论的奇怪阶段,而且怨天尤人的双方都似乎失去实际的“行动能力”。在此情形下,丫环红娘成为叙事的推动者,通过传书、说合完成了他们的“西厢情缘”。老夫人通过“拷红”宣泄愤怒,得知真相,并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才可与莺莺再续夫妻之缘。这是全剧戏剧冲突的解决出路,也隐含着张生取得功名之后的信誉问题。本折戏便是崔张二人被迫在长亭离别时各怀心思、哀婉动人的情景。佛曰:“一切众生,最苦离别,最难离别,最重离别,最恨离别。”若以时间顺序划分,可将此折分为四个段落,每一段落都揉合离别于浓情深景,刻画得直抵人心,将古人离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离愁别绪之绝唱。
从开始到“还望他栖栖惶惶的寄”,写莺莺赴宴途中的惆怅心理。先是有情人对无情景的感受,[端正好]借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启文,点染一幅开阔而萧瑟的秋景图,衬托莺莺为即将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化用《董西厢》[玉翼蝉]下尾“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虽清代学者焦循在《易余龠录》曰“两相参玩,王之逊董远矣”,但依我看来,“晓来”两句因自问自答的形式,更勾勒出莺莺娇泪染霜林的动情模样,使得无情的景物也变得多情而悲切。兼之前者有天地风雁的意境,不但具有满川的神韵,更是使离人泪有了复杂的依托空间,造境技巧上可谓大观。
接着乘车前行,活脱画出少女急切无主的神情。[滚绣球]不言人与心早点抵达宴会之所,但言车与马快快行驶,仿佛身心固守一处,移动变化的惟有外界的物体。这里另有一种寓意,浸透了少女对出行仪式的类比思维与微妙感觉。原是昨夜拷问后,不能联络缠绵,今日反借饯别求得一时的相聚。若是马快行而车慢随,便不能多作相守。唯有车儿马儿并排而行,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而坐,方可疏林挂日,永在长亭。离别前的惜时而聚,倒成了两人间的情趣。精巧的十二个字,将莺莺痴憨、苦恼而聪明的心思细致地描绘出来。
[叨叨令]有李清照《声声慢》叠字叠韵、一唱三叹之势。红娘问“姐姐,怎么今日不打扮”,莺莺将繁琐小事作为回答,“煎煎熬熬的气”,“娇娇滴滴的媚”,“昏昏沉沉的睡”,“重重叠叠的泪”,“恓恓惶惶的寄”,哪一件不是将来离别后的深深久久的感伤呢?从眼前车马,话到日后相思;从如今柔肠百结的情丝,到日后鱼雁传书的恓惶。“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这一切怎能不烦恼闷死人呢?从心底涌上的幽怨,终究无法挽回眼前的别离。不禁慨叹,繁纷离愁,沉郁之至,最为耐读。这里的用词及物雅俗兼具,日常生活的气息很浓,如果说李清照的词作和《金石录后序》将私人日常生活图景带入文学创作,那么王实甫很好地继承、发扬了这一点,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世俗情怀。
从“做到见夫人科”到“一递一声长吁气”,写长亭别宴的阑珊别意。崔夫人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一语既出,离别便成定局。如若离别是为了再次的相遇,那么离别便是爱与痛的边缘。莺莺无力反抗母亲的权威,只将爱情的希望寄托在张生身上,此般作别更痛于心。此刻“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不再是[端正好]的因景生情,而是因情造景,这瑟瑟景象未曾见于目,坐观串串凄楚,乃是由心而生,仿佛大地都知道心中的悲戚。为别离而悲的人不是莺莺一人,还有张生。在莺莺泪光闪动的双眼中,张生“蹩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又见他“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罗素衫”。俗谚“男儿有泪不轻弹”,若不是与亲爱的人别离在即,若不是宴后即将各奔东西,若不是新婚燕尔心有挂念,怎会在人面前悄悄落泪?[上小楼]中,情正浓时已与离别接壤,相思已教人不能思辨,怎知离别却比相思更苦痛难堪胜十倍。
[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三曲,以金圣叹言,即“滴滴是泪,滴滴是血”,进一步将莺莺矛盾和怨恨的心理倾吐而出。她恨“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不能相守终生,不能体味夫妻心心相印的默契;她怨封建礼教的束缚,夫妻不能“举案齐眉”,“共桌而食”;她伤崔夫人棒打鸳鸯、有心摧残,使得“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不能诉衷肠、话离别、寄相思。如今别宴上的莺莺,茶不思饭不想,“恨塞满愁肠胃”,再美的食物与风景,没有张生的陪伴也是惘然若无。恰如佛言“小儿以啼为食,妇人以恨为食”。张生未走,她已盼归,“险化作望夫石”,仿佛今日之别是为明日之聚,然、而个中意味有更深一层的东西。莺莺说“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与李后主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如出一辙。要怨只怨离别,离别使她缠绵婉转,离别使她与张生难舍难分。在那时代,她还能直斥世故狠心的母亲吗?
从“夫人云”到“再休似此处栖迟”,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宴后话别,两意徘徊。苍山落照,离别在即,[四边静]“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再无“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与赴宴时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情形成照应,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只写“迟”“疾”二字,又添无限长叹,无穷感伤。原来心速与车速是如此矛盾,离别伤情的人,总是按自己的心愿决定交通工具的速度,要么加速,要么减速。王伯良校注《西厢记》[四边静]时认为,“‘车儿投东,马儿向西’语简而俊也”,胜过董解元描画时的繁与拙。或许王实甫深知,情人间的离愁不是言语所能达,只能以少胜多,让读者独自体悟。然心非石木,怎能不为别离而倾吐呢?“知他今宵宿在哪里,有梦也难寻觅”,是莺莺对张生的诚挚恋情,也为下一折的“草桥惊梦”做铺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这是妻子对远行人的关切。与“不招白衣女婿”的母亲相比,她不在乎功名利禄,只在乎“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怀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张生坚信,别离不会降低爱情的温度,反更知情味,而女人的心思与男人不同,更为细腻,更注重情的价值,也更易受伤与绝望。[耍孩儿]写的是莺莺无尽的相思,无穷的怨恨,无限的悲伤。离别之痛,相思不得,甘愿死心塌地只为张生一人,守候他的归来。
接下四支曲子,将莺莺的惜别情绪推向极致,来一个彻彻底底的宣泄与表白。[五煞]是对远别人日常生活的劝慰体贴,可谓细致入微,莺莺新媳妇般的细心,在丝丝遵嘱中流露出来。[四煞]是莺莺压抑内心的情绪,最信赖、最依靠的人即将离开,此般愁情无处哭诉,只能把这份惆怅隐忍在心中,在夕阳西下的余晖中,倚着西楼,独自揣度。[三煞]是莺莺别离无奈泪诉愁肠的真实写照,将来必独自守着空闺,细数离别时日,相聚无期。直到[二煞],莺莺才对张生道出内心深处最大的担忧,望他不要在卡取功名后薄情相弃、停妻再娶,也不要拈花惹草、迟迟不归。这是一个付出全部身心的女人对男人的最后要求,最高也是最低的要求。在源本里,元稹为张生的始乱终弃辩解,也是自辩。那是人生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爱情悲剧,隐含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但是在这里,莺莺不再是“尤物”,她是一个“人”,一个多情通情的女人。既然“白马解围”“西厢酬韵”“自荐枕席”三个关目让他们有了名分与情分,她就要厮守着他一人。问题是,金榜题名、游历四方的男人会钟情于一个女人吗?这是对张生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爱情的考验。这才是莺莺别离伤感的深层因由。
从“末云”到本折结束,写莺莺翘首目送,黯然神伤。女子的想象是丰富而感性的,莺莺看着情郎乘快马而去,马蹄哒哒的声响恰似思念的情绪声声踏在心房,不由地随着张生远去的身影做一番行路中的想象。[一煞]写张生去后莺莺怅望时的情境,同样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心理描写。青山疏林,遮断了他的行踪;淡烟暮霭,模糊了他的身影。那怅然若失、徘徊反侧的不肯归去,那寥寥秋色、无人相语的孤独寂寞,还有那不解风情的树枝、渐行渐远的背影,把莺莺几起几伏的思念细腻地刻画出来。莺莺感叹“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一来一去,竟是如此的南辕北辙,这般强烈的情景对比,反映出一对恋人被活活拆散的愁郁心理。然而,此时凄恻凛冽的一声马嘶,又犹如一把割心的刀直插莺莺心理,从此两地相望两依依,情难忘却别更愁。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在莺莺的惆怅视线里,浓重而凄凉的山色残照渲染开来,围困过来,张生骑马渐行渐远,而那硬起心肠的“一鞭”,深深刻入了她的印象里,成了她难以抹去的人生记忆。李清照将“愁”盛在船中,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董解元将“愁”担在马上,怕马儿“驼也驼不动”;王实甫则将“愁”装在车里,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将愁情物化为身体依托而行的车子,变得具体可感,车子停滞不前,便知莺莺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袅袅情思,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离别情愁,怎不令人涕泪横流?
细读“长亭送别”一折的文本,花了十九支曲子,详细记述了送别离愁的心理活动与过程,浓墨重彩,光芒万丈,堪称古典“离愁心理学”的典范文本。具体地说,它是按时间顺序铺写了才子佳人赴宴、小宴、话别、别后的送别过程,将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离愁别绪与执着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示出来,叫人为之感伤,为之动情。切切辞藻,声声感叹,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好一幅寄情于景的离别图,萦绕在秋景悲凉下的哀怨离愁,平添几分情愫,浓了离愁,淡了秋色。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将才子佳人的别离之情条分缕析、复杂细腻地描绘出来,结合人物的特定的境遇、性别、性格与心理,写得情真意切,具有极高的人物辨识度和文辞辨识度,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远的艺术启示,且在有情人作别之时产生心有戚戚的隔代同感。同时,它为我们的文学、戏剧创作提供了以下启示:诗情画意是中国文艺的至高艺术境界,须重意境的塑造,重抒情的含蓄,重手法的借鉴,重文化的更新;一个被描写的事物,比如离愁别绪,只有真切痛彻、充分放大,才有可能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成为时代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