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生物工程科技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到底是什么?

2018-09-15  本文已影响1人  9f4228ccbc15

作者:托马斯林医学博士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更年期”一词来形容卵巢功能衰退这一渐进的变更过程。由于更年期定义含糊,1994年WHO提出废弃“更年期”,推荐采用“围绝经期”一词。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MPS)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期间出现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是女性特定阶段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多发生于45-55岁的妇女。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具体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但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其症状的表现、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关因素分列如下:

(1)年龄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不同年龄组各症候群的发生率不同,血管舒缩失调症状及精神神经心理症状症候群以45~55岁年龄组高发,骨、关节症候群的发生,在>55岁年龄组中高于血管舒缩失调症状及精神神经心理症状症候群。

(2)文化程度研究表明,学历越高,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越高,Kupperman评分也越高,精神神经心理症状发生率随学历增高而增加。

(3)内分泌改变多数学者认为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围绝经期的许多症状都与内分泌水平相关。如人的情绪就与雌激素水平呈正比。当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时,会感到情绪低沉。另外,雌激素对Ach、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调节也可能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

(4)一些研究支持围绝经期有重大应激者,出现精神和躯体痛苦者多。曲洪芳等研究结果提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影响最大的是消极的生活事件,其次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改善这些情况对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和减轻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不仅与内分泌水平改变有关,同时也是受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害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最典型的症状是潮热、潮红。多发生于45~55岁,大多数妇女可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有人在绝经过渡期症状已开始出现,持续到绝经后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症状才有所减轻或消失。人工绝经者往往在手术后2周即可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术后2个月达高峰,可持续2年之久。

绝经前半数以上妇女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持续时间长及月经量增加;也有的月经周期延长,经期缩短,经量减少,而后逐渐停经。

围绝经期妇女往往出现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等症状。睡眠不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也较常见,甚至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绝经后妇女还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皮肤黏膜疾病等。



                                                                                                                                                                 No.BNC-GW20180010 自体干细胞讲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