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问——你眼中的春节是怎样的?
春节是传统之一。对国人而言,亦不仅仅是节日。早已生根于集体记忆。乃本源所在。“春节”,志春之始,为新岁之发端。与西方“圣诞”的仪式感不同,春节是生活的,日常的。要的是亲亲团聚,吃喝玩乐,都与身体相关,直接,敞开,不必解释。它暗示的是“此在”,“天堂”不在彼岸,度此节时就是了。古人守之,今人或毁之。遗憾遗憾。所幸,其余脉延续至今不衰。
半墨生曰:
生生之谓易。春节每至,靡不违时,年年如之,可谓生生。当此之际,大则国,小则家,皆复日常。犹忆童稚,心翥爆竹落落,也怀旧识,思流嘉言纷纷。然比及岁长,琐事杂伴,或成郎君,或为新妇,或断学念,或续其涯,各有择也。故忧喜同异,何待言哉?其间所历,去矣过矣。尝欲留驻光阴,静安一地,观微痕渐变,草木华贲;又贪回溯往昔,偏置半田,睹新芽悠蒙,璎珞灿然。虽则遐想,究竟良难。唯以平平,乃得坦坦。今,阳气渐生,万类萌新,人间闹意可得而闻,盖此节将临矣,诸君有体,言为心声,善哉!
喷火的土地公:
春节意味着很多很多的狗,虽然你小时候生活在这座村寨,如掌纹一般熟悉每一条路,但在它们眼里你始终是个外来客,先瞪你两眼,然后冲你叫唤,仿佛你偷走了村寨的什么秘密,过不了一星期,你就会迫不及待地回到城市,冲洗身上香蜡纸烛焚烧后的味道,就好像你真的是一个杀人凶手,只要想起那些狗的眼睛,你就怎么也洗不干净。
松山:
在中国文化中,“春”是一个源头性的词,与阴阳四时二十四节气一气相通,是中国人生命的标的和源点。在政制上,《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将“春”的微言大义阐发得淋漓尽致。节,节气、节令、礼节,“发而中节”是为中庸。顺便奉劝不读书还到处聒噪的小麻雀们一句:须迎春惜春叹春,亦可叫春,然切莫伤春。
侯知佩:
春节,时间之终,时间之始。春节让我想到了生命的轮回。在我的故乡,白茫茫的大雪在年关准时降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那样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有的生命来到人世,有的生命离我们而去。春节也会死人?是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就亲眼看到过,一个远门大娘初一当天吃了一碗饺子,血管崩裂而死。那天的雪下得很大,祝福的鞭炮声彻夜未眠。
那一年,我刚满六岁。我的记忆是从一个葬礼开始,我明白了,春节也会死人。红对联撕下,马上换成了白对联。红灯笼摘下,马上挂上了白灯笼。那具陈列于正堂的尸体让所有过年的人们悲痛不已。整整七天,终于下葬了,全家人一阵轻松。
是夜,村头王二和他新婚的媳妇儿在一个棉花开满的床上,做爱。后来,王二逢人就说,她家翠儿,就是在大年初七夜里怀上崽的。
不懂小生:
春节被商业挟持,消费消费消费。市场经济下的传统节日,冲淡了节日的“宗教”感。
蒲敏:
我眼里的春节是吵闹、混乱、缺乏趣味的,但它又必不可少,因为它是我远在广州的父母、卧床不起外公外婆在长久的分离、劳苦与寂寥中,感受到生活仁慈之处的唯一机会。
皇甫:
小孩一般都喜过春节,大人可能没那么喜欢,但大家都乐此不疲,为春节做准备。因为他重要,是“权威”,是传统,是忍耐型人格国人的心理安慰。
杨帆:
一团乱麻,不是春节。
胡蒙:
时常会听到感慨:“春节如期,年味不复”。
为什么年味渐淡了呢?
真是令人无从回答。怀念小时候的春节,并非是因为新衣,也并非是因为小香槟(一种廉价的饮料),是怀念彼时氛围。家人团聚,围坐火炉,却不再有那时心态,我将之归咎于浮躁。
物欲横流,人情凉薄。每个人都急功近利,整个社会完完全全成了快餐主义者的社会。当什么都能用快餐式的解决手段,社会不可避免的就浮躁起来。
春节回家,有时奔赴万里,似乎是一项必要的工作。但回到家呢?玩手机,喝大酒,人五人六,多少人真的陪在了父母孩子身边?
当春节成为炫富节、逼婚节、攀比节、饭局、酒会、强制性归家周…怎么还可能有年味。
晓辉:
分身乏术,到处都是结婚的。
疏影:
想共赴春节的或许是时常想念却不能相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