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10个月的里程碑:儿子们,请睡到你们自己的房间去。

2018-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麦圈妈妈
两岁10个月的里程碑:儿子们,请睡到你们自己的房间去。

昨天正式搬到了新家,这也标志着麦圈成长路上的里程碑:开始独立拥有自己的房间,晚上再也不和我们睡在一个房间了。

这一天,他们刚过两岁十个月。

麦圈是各方面都正常标准的孩子,除了出生的时候早产之外。满月以后,就极速追赶到正常月龄儿童的各方面发育水平,然后逐渐稳定下来,在每个标志性的阶段取得标志性的进展。如果说麦圈有任何天赋异禀,据我观察,只有一点:适应能力极其强悍。

比如,那些”小孩从母乳切换到奶粉,或者从奶粉A切换到奶粉B,一定要多适应几天,或者根本喝不惯” 这样的说法,都是我从别的妈妈那里听来的,在麦圈这里从来就不存在。奶粉换母乳,母乳换奶粉,很粗暴的就换了,毫无肠胃不适应,毫无哭闹。在澳洲的时候,我们在爱他美、A2、贝拉米、腹泻奶粉之间各种随意切换,零转奶,随意就转了。兄弟俩毫无嫌弃,甘之如饴。

比如,前段时间我疯狂盼望他们上幼儿园,而那些“上了幼儿园以后,会哭闹好多天”的说法,弄得我一度惴惴不安。谁想这俩也是零适应,从第一天开始就言笑晏晏的背着书包,大大咧咧的和我们“粑粑麻麻see you later”,一直到现在都是接送毫无反抗,非常快乐。我和麦圈粑粑快乐,是因为我们可以拥有一整天的自由时间,他们快乐是为什么呢?每天早晨一起床,圈圈就说:妈妈我要去幼儿园。和背台词一样,送到幼儿园以后,撒开我们的手就跑去玩玩具。有一天,麦麦突然逻辑清晰地说:“粑粑,我最喜欢去幼儿园了,幼儿园有我的好朋友,幼儿园没有爸爸挺好的,你们下午就来接我了。” 弄得我俩莫名失落???

比如,吃药。麦麦偶尔会不喜欢吃药,但哄哄能过去。圈圈是只要一生病,就主动要求吃药:“妈妈我生病了,我要吃药。” 昨天眼睛发炎了,我帮他滴眼药水的时候,他非常乖。刚才他一看见我拿眼药水,就说“耶!我要滴眼药水了!我最喜欢滴眼药水了!”

好的,圈圈,我不太懂你了......

也许是因为已经习惯了他们的这种适应能力,相信他们能自己适应睡小床,所以搬到新家后,我们就没有给主卧里再考虑过放两张小床的位置,直接把隔壁的一间卧室当作了他俩的儿童房。

说是儿童房,其实也很简单。由于我们昨天刚刚搬家,目前只有两张小床,一把扶手沙发(他俩入睡的时候麦圈粑粑坐的,还是习惯有粑粑陪着才能睡着),一个晾衣架(晾着他俩的睡衣袜子等等),以及一个宝宝监听器。

监听器是在亚马逊买的。其实还有更高级的监视器,不过以他俩的睡觉能力显然已经不需要监视了,所以就只买了能听到他俩声音的,比如哭声什么的。昨晚入睡前测试了一下,声音很清晰。

因为今天早晨我6点要给国内的学生上雅思写作课(为了方便国内孩子的时间,也为了排除麦圈干扰),所以昨晚半夜我睡得比较轻。能从监听器里听到圈圈偶尔咳嗽一两声。半夜麦麦哭了一次,喊爸爸。麦圈粑粑把对讲机打开迷迷糊糊地安慰了几句,竟然也就不哭了,一夜睡到天大亮。有监听器真方便啊,隔空安抚,超级省力气。

就这样,麦圈又一次证明了他们强大的适应能力:从出生到现在,晚上睡觉从未和我们分房过,却一次性成功过度到独立睡自己的房间。

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想评判分房睡or不分房睡,这两点好与不好。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都要看各自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我知道有的粑粑麻麻比较享受孩子和自己睡在一个房间的亲密感,也有不少的小朋友可能都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小床,那么这样的孩子可能离单独睡在自己的房间这一能力还差一些。或者有些家庭可能并没有多余的睡房,等等。

如果要轻率地说,分房睡的孩子,比和爸妈睡的孩子,独立性要更好,这个结论有待商榷。从我们现在这一代独生子女来看,我们小时候大多都是和父母睡在一个房间,我并不觉得我们的独立性就比老外要差。所以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我敢让他们自己独立睡觉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1 我观察到他们适应能力很强,分房睡可能会很容易。

2 麦圈从出生第一天就拥有单独的婴儿床,从未睡过大人的床,这应该也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3 新房里主卧的衣帽间和盥洗室比较大,导致卧室面积有点小,放了一套king的寝具以后,根本放不下两张小床。所以分房睡让我自己也比较方便。

4 跟孩子分房睡,我自己的睡眠质量能好很多。

4 提前几周就告诉他们已经长大了,应该睡自己的房间了,他们言语上也表示接受。

我倒并没有完全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也把我的感受和睡眠质量考虑了进去,所以两方面的综合考虑,让我决定让他们尽早搬出我的卧室。再加上借助了监听器这一神器,也解决了安全方面的顾虑。

所以,如果目前自己不愿意和孩子分房睡的,没必要强硬要求或者强行创造条件。如果愿意分房睡的,并且孩子也能适应,可以参考麦圈,在3岁左右让他们拥有独立的房间,创造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无论怎样,育儿法有时候也挺简单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孩子的感受、和你们家的情况。特别是面对三岁的孩子,在做任何决定前,一定要征求或询问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比书本上强行教授的更重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