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自己的“傻样”
昨天看了一段本地融媒体制作的视频,其中有几个画面是自己的“光辉形象”,一细看有些“惨不忍睹”,讲话过程中抬头时竟然有眨眼、歪头等“不雅”动作,搞得我隔着屏幕脸红半天。最糟糕的是我竟然以前从没注意,还傻傻以为形象如何“高大上”。
看来对于自己在公共场合形象,以前有些自以为有自知之明,熟悉自己形象,其实我们或许是熟悉的陌生人。
注意自己陌生的一面,是几年前为了参加单位的演讲活动,我提前在家里进行了演练。练习过程为掌握时间进行了录音,第一遍放出来听的时候,对自己腔调感觉异常奇怪,似乎完全不像是自己的声音,好在听了几遍才勉强接受。
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声音有一种陌生感?虽然我们读书、唱歌发声时,或者默读吟唱,也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但这个声音并不完全是通过耳膜进入大脑,即使通过耳膜,因为方位缘故,听出的声音的也旁观者听到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审视自己声音,需要我们在旁观者角度去听去感受。
对我们形象和行为动作认知也是如此,对自己的形象,我们观察往往来自于镜子,但镜子有很大局限,很难看到你的全貌,更别说是自己的背面,对于我们的行为更是无法全面体察。因为无法“事无巨细”观察自己,很容易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的错误,观察是很片面和狭隘的,也就容易忽视一些司空见惯的小毛病,譬如下意识摆弄指甲、抠鼻子、摸下巴等等小动作。当然如果是小孩子,或许还有大人提醒,但对成人却很少有人会提醒,除非动作实在难看,否则你很难得到提醒,因此失去了很多纠正机会。而且习惯成自然或自我偏见,我们对自己的一些坏毛病很是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因此也就缺乏纠错的机会。
为了客观全面的瞧出自己模样,应该把自己当成熟悉的陌生人,利用录像或录音手段,全面记录自己的声音和行为,通过播放回顾分析,发现自己真实的模样,找出缺点和不足再进行刻意纠错练习,为自己打造一个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