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读写交流群我爱我家之成长教室

从中兴事件到中美教育...

2018-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Linda姐

“ 其实我们未必了解自己,也未必了解社会,我们都需要不停地去经历,去判断,去感受,然后才能慢地了解一些人和事儿...

而曾经的一些想法、一些观念,也会因遇到这些人和事儿而改变,最近我经历了这样两件事...

中国芯

1.中兴事件

虽然这几年我一直混迹在IT互联网行业,但中兴事件爆发后,我没有第一时间去关注。直到有一天,一位已准备入职的FPGA工程师告诉我,因为中兴事件的影响,他决定将芯片研究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所以不能来入职了。我才转过头去了解中兴事件的始末。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将赶上甚至超过美国。这份信心除了新闻媒体的各种报道外,更重要的是,我真实的感受到了我身边每一个人的“努力”。还记得那篇《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文章吗?

里面描述的一切,我觉得就是我和我身边的同龄人的真实经历。我一直以为这样的努力会在若干年后还我一个安详的晚年。可现实是,努力却没能换来心安?


今天我就借着中兴事件,聊聊这几年我在这个行业所感受到的一些变化。

房价高涨,带来的蝴蝶效应...

因为一直做招聘工作,所以在面试的时候我常会问候选人,“你现在房贷月供多少?”3年前这个答案是4千元左右,而在经历了成都房价去年的这轮涨幅后,这个答案现在基本是8千元。

你知道这个答案背后的意义吗?

在月供4千时,如果三口之家的日常开销按4-5千算的话,月薪9千是可以维持一名IT工程师一家日常生活的。但当按揭是8千元时,即使日常开销还是按照4-5千计算(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没有1.3万的月薪生活已很难维持。

可仅仅2-3年,企业的利润增幅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那么为了留住优秀员工,企业只有不停地精简人员降低人工成本。3个人的工作2个人来分,自然也是多得多干,所以IT业加班越演越烈。

高薪的背后是一家的期盼

IT工程师貌似拿着一份高薪,但因为工作强度大,加班频率高,他们基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照顾家庭。IT工程师的家庭标配基本是:IT工程师+全职太太。所以这份高薪负担的是三口之家,有时甚至是五口之家(还有父母)的日常开销。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努力地干,加油地干,甚至拼命地干!可是这样努力的背后,并没有常人想象的快乐。

没有家庭生活:

我听过不少华为的工程师抱怨说,在华为工作的日子周一到周五是见不到孩子的。晚上回家孩子睡了,早晨起来孩子不是上学走了,就是还没起床。每当这时,他们就会问自己挣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高强度下的中年危机:

因为工作强度大,知识更新快。很多年龄超过35岁的工程师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跟不上行业的要求。所以,35岁的中年危机在IT行业非常明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危机他们并没有安全感,他们唯一可以做得就是在35岁以前狠狠地挣钱。

挣钱当道,技术理想只能让道:

当跳槽成为他们涨薪的最佳方式时,什么行业挣钱,什么技术当下最火,那就去学什么,就去干什么?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一个压力下能出一些技术大咖。

但更多的人在这样的压力下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哪里还有什么职业理想,挣钱买房然后生活下去就是我唯一的理想。”这是一位工程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也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当“挣钱”成为求职者的第一动机的时,“加薪”也就成了企业间争夺人才最有力的武器。既然给钱就可以招到人,那为什么还要去培养人。招熟手,项目来了重金去招聘相关技术人员,然后攻关克难、加班加点做出来。

现在IT行业有很多以“完成单个项目”成立的公司,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做一到两个项目,项目做完钱一赚公司就结束。

这样的公司自然愿意花重金去挖人的,他们既不需要前期的积累,之后也没有任何经营上的负担。可以是这样的挖人,却给那些真正希望培养技术人员的企业带来了灾难,一个个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就这样被这些企业高薪挖走...还有谁愿意去培养人。

而那些拥有技术的工程师即使知道这样的运作模式,他们也愿意去。why?就为挣钱,“我真的想不到那么远,先把眼前的日子过下去。有了钱才有了稳定。”一位工程师如是对我说。

所以现在都忙啊,是企业忙、员工更忙。

员工一边忙着加班加点的工作,一边还得留意着现在什么行业最挣钱,什么技术最吃香,哪家公司又开出了多少薪资,是不是又该刷新简历,准备跳槽了.......

企业也忙,忙着去了解什么项目挣钱,来钱快、热钱往哪里流,于是就去投资什么,做什么。

于是,我们每天都在拼命、熬夜、加班透支身体。可是这样努力的背后,我们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了,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几十年如一日地专研那些不挣钱的技术了....

我们在忙碌中,丢了信仰、丢了理想、丢了生活、丢了身体,关键是即使这样我们也并不快乐,每天依然忧心忡忡,焦虑浮躁......


2.中美教育的差异

正如中兴事件让我看到了我们和美国在通信领域的差距一样。前不久闺蜜从美国回来,从她那个正在美国读二年级的女儿小米身上我又看到了中美在教育上的差距。

在此之前我曾认为未来的世界必将靠中国的牛娃来引领。可是当我了解了美国小学的真实情况后,我发现中美教育在小学阶段真正的差异在于对孩子评判标准的不同:阅读量、运动量和对科学的兴趣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我们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奥数!(未来还不知道)

其实就在校时间而言,小学低段中美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小米早晨6:40就在家门口等着校车来接,差不多8点开始上课,下午2点多放学。而嘟嘟早晨7:40出门,下午2点多放学。

但放学后就完全不同,美国孩子的教材是不用带回家的,更没有任何作业可言。闺蜜到现在都不知道孩子在学什么。但他们回家还是很忙,忙着学钢琴、舞蹈、画画、游泳等各类兴趣班。在这个阶段孩子兴趣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虽然没有教科书,但是他们却非常看重孩子的阅读能力。但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孩子可以读自己喜欢读的任何书籍。而国内孩子的阅读,大部分是家长根据各种“中小学必读书单”买的。而这些书单的来源是根据每年高考、中考课外知识点的分布整理出来的。这里面有多少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呢?!

最后是运动,这已不是学校的要求。而是美国整个社会对运动的推崇在小朋友身上的折射。闺蜜告诉我,在美国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偶像从来不是一个天天看书的学霸,而是运动健将。篮球、橄榄球、棒球,游泳如果你没有一样可以拿出手的运动,你真的很逊!

而我们的孩子,在读了小学后一天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运动,一周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在户外奔跑、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发展自己兴趣和爱好,没有任何人关心。

家长关心的是奥数、是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的考试成绩,是小学完了之后是否可以进入一个好点的中学,完了进入一个好点的大学,然后有一份好点的工作,然后开始新一轮的“IT工程师”的人生......

我们的孩子很努力,比美国的孩子努力。我们的成人也很努力,比美国人努力。

可是我觉得我们都不快乐,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

我不知道这是哪里出了问题。

写到这,我想到了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叫《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成功与“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项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你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了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 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不需要什么技巧和谋略。只要一个人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而我们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我们的“兴趣”何在,同时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我们也不可能“朴实”地活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