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图书馆里的青春记忆吗?
图书馆,像一个通往异世界的隐秘入口,有时又像是一个流离人间里的最后避难所;一块禁止了所有声音的安静国土;一个与时间的奔腾流逝不相吻合的扭曲时空;一簇哪怕外头的世界有多险恶,只消闻上一闻即心静安然的忘忧草。
自从有了当当、卓越,我就很少在实体店买书了,一是懒得出门,二是图个便宜。相信不少人跟我有同样的想法,难怪实体书店要撑不下去了。哎~
后来又有了kindle,一本电子书只要几块钱,还有海量免费书籍下载,就连当当和卓越都打入了冷宫。
结果再后来,兜兜转转“情人”还是旧的好,觉得纸质书读来才有质感,于是重归图书馆时代。
人和书也需磨合期
同样一本书,自己买的崭新的和别人借阅过的相较,借来的书总给我一种说不出来的微妙感觉。
一本被“磨合”过的书,因为被多次翻阅,书页变得柔软温顺,不像新书太挺括,一不小心便如利刃划过手指便见红,我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此刻打字仍心有余悸。
有人不爱借书是因为怕不干净。有一次在浦东图书馆发现了一样新奇玩意,老远一看跟冰箱似的,我以为是饮料自动贩卖机,走近才发现是个专门给书杀菌的消毒柜。里面有个书架,把书对开放上去,一按键便可发射紫外线,杀菌30秒后自动熄灯,拿出的书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紫外线书本消毒柜指尖微妙的联接感
但凡借来的书,不管是问别人借的,还是图书馆借的,照理都不该在上面写写划划,毕竟不是私有物,可还是有不少人这么干。
时不时可以见到“前任”遗留的线索——波浪线画出自觉地吻合心意的字句,或者干脆写一段心得、评语。这就像是一本纸质的「豆瓣」,有一回同一页看到两种笔迹,竟然还有同好者“跟帖”……
虽然不知道他们姓谁名谁,夜读书的一刻却突然不再寂寞,因为我们在读同一本书。脑海中不禁开始想象哪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什么状态下读这本书?为什么会在这段文字下划线?是不是他们正与书中人经历着同样的命运?……
吉本芭娜娜书上的笔迹在读这样一本书的时候,那些神秘书友就好像夜空中散落的星辰,于某个时空在书中隔空相遇了,有了微妙的联接。
图书馆的青春记忆
学生时代我很喜欢去图书馆,可惜校园爱情片里的图书馆邂逅却一次都没发生过。像岩井俊二的《情书》中,同名同姓的藤井树,男生阿树在借书卡上做出的小浪漫举动——毕业多年之后,一位学妹兴冲冲拿来一张借书卡,卡的背面画着一位长发秀丽的女孩,正是女生藤井树的模样,已经成年的藤井树心底泛起被暗恋的甜蜜与忧伤,此时男生阿树已过世三年……小樽作为电影《情书》的发生地,而被追捧为日本浪漫纯爱的旅游胜地。
《情书》中的男生阿树有关借书卡我有那么一次小惊喜。一次从学校图书馆里借回书,突然在最后一页的借书卡上看到一个名字,正是暗恋的隔壁班男生。原来他也喜欢这个作家啊!一想到他的指尖曾在书间划过,顿时翻动的每一页都变得非比寻常,晚上放在枕边感觉都要做春梦了……后来我特别留意这个作家的其他书籍,期望能再见到他的名字,却再没看到过。可能借阅这本纯属巧合,并不见得是他的品味罢。直到毕业,我们无数次擦肩而过,却没说过一句话。
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高中时,我常跟班中闺蜜去新闸路一家区级图书馆。那图书馆规模虽然不大,但记忆中桌椅相当气派,深色实木,看上去有种扎实的沉稳感,一走进去心也随之静了下来。
图书馆桌椅的沉稳感那时候主要是借图书馆跟闺蜜一起写作业,写累了就跑到书架上各自找喜欢的书,躲在角落里讲一会儿悄悄话,交换手中的书翻一翻,到了晚饭点儿才收拾起课本,在图书馆门口匆匆道别,骑上单车归家。
到了暑假便有大把的时间泡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今天去图书馆,最多见的还是学生仔,又到暑假时节。同窗好友约在那里碰面,放假分开才没多久便有说不完的话,这时的图书馆更像一个约会的场所。
到了大学时代,电脑已经普及,大家都忙着上网聊天打游戏,泡网吧的人多过去图书馆。这之后好几年,我再没去过图书馆了,倒是几次途经地铁图书馆站时,想起借书卡还有一百块押金,是不是该拿回来了?
喜欢图书馆的理由 ❶
直到前两年,发现书装帧越来越好,价钱也越来越贵了,我又开始去图书馆借书。
图书馆有一点好,就是在你不知道想看啥时,一片书海就在眼前,可以随便翻阅。不像去网上买书,若非有明确的书名,面对搜索框时常陷入茫然,只好翻翻榜单,看看评价,等书到手并没有网友说得那么吸引人,失望之余也白费了银子。
而且图书馆里通常会有网上或者书店里都不一定买得到的书——有的是年代久远外面没得卖了;有的是并不畅销下架了;还有一些装帧新奇特别,可能是因为价格贵或过于小众,书店不敢进太多货,看都没看到就已售罄。
喜欢图书馆的理由 ❷
喜欢图书馆还有一个原因,读书的氛围。一个人在家”葛优躺“看书固然惬意,但坐在一群读书人中间更容易专注,不像在家看一会儿便要摸手机,吃零食,阅读多次中断。这跟网上也可以看片还要跑电影院是一个道理,仪式感很重要。
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的图书卡一次可以借阅10本,之前心黑每次都借足了限额,辛辛苦苦背回家,等到还书期限发现大半翻都没来及翻。哪怕每本都宠幸过,但时间有限,一本完整的都没读过,只能续借再续借,感觉每次都在赶作业,索性之后就只借两三本,期限一到,刚好看得差不多,心中便没那么多负疚感。
拾荒老人与图书馆
去年有一则新闻,杭州图书馆因给拾荒者提供阅读空间,被网友评为“最温暖图书馆”。当时,媒体报道中,一位外貌看似拾荒者的老人因“看书前洗手”的细节感动了不少网友。
“拾荒”老人看书前洗手这位老人名叫韦思浩,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老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韦思浩老人退休前是中学的一级教师,退休后拿着5600多元的退休金,本可安心养老,但他却选择拾荒“补贴”日子。
“拾荒”老人在图书馆看书不过,他“补贴”不是自家生活,而是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们。去年年底,韦思浩老人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最终抢救无效离世。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子女才发现老人20多年来拾荒助学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