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觉察,以自性、烦恼为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20190
盛夏时节,欢聚一堂,共品圣贤经典,体悟人生。
感受:和平—享受—感恩
一、《论语》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读】殆:疑惑、危险。
承前启后。不思:盲目跟风,头脑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思而不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固执己见,不学习。内外合一,知行合一。
学习——实践——学习。知行合一。
谦虚:向一切学习,以人<法<自性<烦恼为师。
传承、创新:学习不在于别人讲了什么,而在自己收到了什么。
【知行合一】以人<法<自性<烦恼为师。光复良知,知行合一。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解读】异端:邪说、非中道。
攻击非中道的存在,祸害就可结束。
学习非中道的存在,有害。
叩其两端,择乎中庸。良知是唯一的标准,终极审判。
【知行合一】致良知,走中道。
2.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大学四年似人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智慧开启)——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通透、不虑而知,良知光明,知行合一)
实事求是。
知不知,上也;不知知,病也。——《道德经》了解自己,反躬自问。
【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解读】阙:存、保留。尤:指责。
孔子教人做圣贤。先做人后做事。
多闻:多容人、容见解。受指责就少。管理层固执己见,不容他人表达意见,即使比他们高明,也易收到攻击。
对孩子:多倾听。
亲眼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因为看到的只是连续剧中的某个片段。
保持觉察:勿自以为是。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依此修行:可避免,做得多,错的多,挨得骂也多。
【知行合一】时刻觉知,勿自以为是,知行合一。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解读】直:为民、为公。枉:为己、为私。
如何用人历来是为政根本。选人、用人:合道、良知。
唯一标准:良知。终极审判。
工作不为领导干,为国家、人民干。连接系统,提升上三层。内外合一,上下贯通。无论体制如何,坚持做好自己。
改变自己是圣贤,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知行合一】警醒于真相,做好自己。
二、《传习录》
(一)陆澄录四十六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解读】人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觉)——知道自己不知道(智慧开启)——不知道自己知道(后知后觉)——知道自己知道(当下觉知)
法无顿渐,见有迟急。
扩充良知,知行合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长久熏修,泡在道中(入房中)。
看上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扫除扫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要中和、清净必须面对内心杂质、垃圾。要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深深扎根于黑暗。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陆澄录四十七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解读】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不知不觉,自满、自以为是,循行而已。越走人生越受限、无趣、死寂。
不清扫,私欲日盛,良知愈暗。
无一毫不彻,良知光明。越用功,镜越明,越清明,越觉察。
修行是每件事,在修行中生活。
【知行合一】时刻觉知,格物致知,致良知。
(三)陆澄录四十八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功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解读】知行合一。
镜越擦越明。
走路:走到,即活出来。
知之未尽:拖延症。
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己知之人欲不肯去。知行不合一,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