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联的业务背景与现状
作为金融知识的小白,最近在学习网联相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从这篇文章学习
金融大表哥的流动性宝典(上)
理解二级银行体系
基础名词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二级银行体系。
- 二级银行体系就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
在二级银行体制下,M(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 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的总和。
-
货币乘数简单的来说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二级银行体系.png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向居民发行广义货币。
- 广义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银行的活期存款,居民的储蓄与企业的定期存款。
- 居民是指非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个人等。
为了理解,原博准备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两张资产负债表,首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都是空的。
央行资产负债表.png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png
这时候,商业银行想要放贷但是钱不够,央行就会通过再贷款的方式将钱借给商业银行,此时央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是基础货币。商业将拿到再贷款的100元后又存到它开在央行的账户上。
-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
央行资产负债表.png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png
此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资产就是再贷款的100元,负债是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100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是存放在央行的100元,负债是再贷款的100元。
接着居民向商业银行贷款200元,然后将200元存放在他在银行的账户上。
央行资产负债表.png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png
image.png
此时商业银行的资产增加200贷款,负债也增加居民存款200元这一项。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栏里是存款200元,负债是贷款200元。商业银行向居民发行了广义货币。
货币派生
银行将自己吸收进来的存款资金投放出去,就会形成货币派生。比如说,商业银行吸收居民100元现金存款,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它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吸收居民100元现金存款
此时央行要求存款准备金率为10%,并且有企业A想要贷款,根据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得知100元现金存款中有10元需要作为准备金上缴到央行,企业A可以贷款90元。
企业A贷款90元
这90元简单来看,会经过各种途径回到银行体系中,比如说企业将这笔贷款作为工资发放给员工,员工拿到工资后又将钱存入了银行中。
员工存入90元
此时又有企业B想要来贷款,根据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只能给企业B贷款81元,9元需要上缴到央行。
企业B贷款81元
企业B拿到的这个81元同样会经过各种方式最后又回归到银行体系中。
81元回归银行体系
此时又有企业C想要向银行贷款,于是银行可以给企业B贷款72.9元,其中8.1元作为准备金上缴到央行。
企业B贷款72.9元
此时广义货币总量从100元派生为100+100*0.9+100*0.9*0.9=271元,所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控制商业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总量。
根据数学公式推导可以得出,100元的基础可以最多派生为1000元广义货币总量。
公式.png
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出现,对二级银行体系进行了冲击。假设居民从商业银行获取200元贷款后,形成了200元的存款,然后他把这200元存款全存到支付公司的账户中,形成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又将这200元上缴到备付金监管行。
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央行
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居民
如果此时支付公司也向他的用户发放贷款,并且也执行了10%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则,则会投放了更多的贷款,那么支付公司也将具有派生货币的能力,央行就更加难以管控。所以央行要求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沉淀资金也就是客户备付金不可挪作他用,存入备付金的监管行。所以,支付公司会按照监管的要求,将客户的200元钱再存到监管银行中,但是央行很害怕备付金监管银行监管不力,所以备付金需要统一上缴到央行,形成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央行的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 客户备付金是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代付货币资金。
吸收的表外资金(比如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不会派生存款的,因为客户拿存款买了理财产品(存款减少),银行把这笔钱再投放到借款人(存款增加),存款一增一减,总额不变。
《备付金通知》提出,支付机构能够依托银联和网联清算平台实现收、付款等相关业务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开立在备付金银行的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规定可以保留的账户除外。
第三方支付机构清算模式
第三方支付机构清算模式在网联平台出现前,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采用直连银行的模式。如图所示,在直连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一端直接和银行系统连接,一端和用户连接,交易数据无法被监控。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承担了清算职能,与商户、资金托管银行共同构成新的三方模式,完成整个支付过程。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清算是借助了支付机构内部的虚拟账户体系。比如说用户D有一笔资金来自银行B,借助支付机构将钱转账给用户C在银行A开设的账户。对于第三方机构内部来说,是用户D在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转账给用户C在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对于银行的资金流来说,是支付机构开设在银行B的备付金账户的扣款存入在银行A的备付金账户。这种模式下,支付交易的具体信息只会留存在支付机构内部,而监管机构只能够看到支付机构在各家银行账户上的资金变动,无法有效监管支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
网联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切断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连问题,二是解决备付金集中存管的问题。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支付机构和银行之间增加网联,可以一举掌握支付机构的资金流和信息流。
接入网联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