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每天写500字

我眼里的瀛海威

2016-11-10  本文已影响66人  与梦

第一次接触到《大败局》这本书,还是一年前的时候,我通过这本书看到了瀛海威的生平,看过了他的辉煌与暗淡收场。

我是96年底出生的,对于自己出生的那个年代,现在的我依旧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般懵懂无知。我认识96年的时候,开篇就是瀛海威,这个中国互联网的领跑人。

瀛海威:在大雾中领跑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

当时这个广告牌在北京中关村树起来的时候,很多人把他当成了路标。其实在向北1500米,是当时的瀛海威科教馆,当年这个科教馆的主要作用是让中国人体验“网上冲浪”的乐趣,并向来访者推销“瀛海威时空”这一软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苹果体验馆。

瀛海威作为一个领跑者,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却不得不担当起启蒙者的角色。

我在这里并不想说瀛海威到底是为何失败的,以及他作为一个企业所展现出的种种。我只想谈谈,这个案例里面,那些无可奈何的事。

吴晓波先生在书中说道,1997年,在香港面临回归,十五大即将召开,三峡工程开工在即的年代,一位点子大师向张树新提议,利用这个时机做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的“网上延安”项目,张树新同时指示,先延安,后西安,再全国,最终推出“网络中国”,使之成为瀛海威的经典品牌。

张树新认为“网上延安”创意很好的理由是,这是一个既有社会意义又有商业价值的主题信息,把延安的历史、现实、人物故事都放在网上,可通过教委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观看,同时也可增加收入。

然而,瀛海威耗时三年,投资千万的“网上延安”,点击率非常低。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上网的主要群里是一群年轻人,即使我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张树新作为启蒙者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可是没有年轻人会对爱国主题的网站感兴趣,“网上延安”的失败,似乎也是可以预料的。

张树新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很多人也认为张树新做错了。

在我找到一篇2004年,某个记者对张树新的访谈报道时,张树新对“网上延安”的项目做出了这样的回应。

“有一天我办公室进来了当时的安全部部长。”张树新说,“我力图说服他,技术是个双刃剑。网上有白宫,网上为什么不能有中南海呢?不信我就给你们看,延河水也可以流在互联网上。”这就是 1997年,张树新在瀛海威搞的一个大手笔——“网上延安”项目的初衷。这个项目后来常被用作张树新极度忽略市场需求和商业逻辑的例证。而张树新辩解,当时的她要证明的是互联网可以是个正面的力量。

或许,张树新也觉得自己当时做出的那个选择并不高明,然而,说服别人去相信一个陌生的事情,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自己是张树新,放在那样的情景里,一面是瀛海威作为一个企业需要盈利,需要市场;一面是需要说服政府相信互联网。不论怎样,都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出来。

王小波说,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我不觉得张树新是错的,尽管她的瀛海威不在了。

还好,九十年代已经过去。

更多干货分享,在成长社学习群(479903324),这里有资深HR分享面试技巧,教你学会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