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骗走快递,到思路误区

2019-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也上寒山

1.快递被骗走

今天有个穿着黑橙色相见的衣服(我觉得是快递服)、没有带其他东西的人敲我家的门,我给他开了。他就说了俩字儿:“取件”。于是我理所当然把我们家今早收到的快件(似乎是水果)递给了他。他拿着水果箱子,说:“谢谢。”我觉得有点奇怪,快递员为什么说谢谢?他眼睛亮晶晶的,看上去有点猥琐……不过我也就随便想想,说不定人家就是有礼貌呢?于是我回到:“没事。”他又说了遍“谢谢”,我又回了遍,他才走。

2.发现被骗

我以为这事儿翻篇儿了,毕竟取件快递员来取好多次了也没出什么事儿。现在才知道——我被骗了。那人根本不是快递员,家里没人叫了取件。而那人就一身衣服,没带装快递回单的包、没有问目的地地址什么的,就这么把东西拿走了;末了还来句“谢谢”(业务不熟练?这话很奇怪啊),这完全就是个骗子。而我这么对陌生人毫无防备、对他的话完全不怀疑,就是被骗的victim。

一开始知道的时候我很生气,觉得这个骗子有病、太坏了。但现在想想,其实错不在他骗了我,而是我太蠢了。没有任何防备,说什么信什么,对陌生人的警惕去哪儿了,那些社会新闻白看了?这样下去,未来“骗子冒充快递小哥入室抢劫”的新闻主角就是我。为了防止这种后果,我应该想清楚,我的错在哪,为什么被骗,应该怎么改?

3.分析

假如这就是个骗子,针对我这种没防备好骗的人。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会被骗到呢?

首先,我看到他的服装就有了他是快递员的猜测(他制造第一印象),“取件”二字应证了我的猜测(他的话语符合创造的形象),于是我下意识就相信了。但我没想到他可能是骗我的,我没有对未被验证的言语的警惕和怀疑。

我入圈套,是因为我的思维跟他想让我形成的思维相同。这是思考习惯上的问题。对一个人产生印象的思维不应该是“他的外貌看上去像某种人;他的行为也与某种人一样;他就是某种人”。这种思路忽略了一点——对方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有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装的。因此,对一个人产生印象,对对方的行为做出回应的正确流程应该是:

1.仔细观察-假设-证据(并怀疑、验证是否真实)-初步结论(不能完全相信)

2.问问题(了解详情,不直接将未验证的脑补、初步结论带入现实情形)-做出回应(保持警惕,反思自己有没有透露什么私人信息,造成什么隐患)

4.总结

吃一直长一智,不能下次还在这里摔倒。总而言之,从这件事得到的结论是这样的:

1)不能相信未被证实的话或信息。

2)对于自己的推测/脑补不能直接带入实况,从而导致自己的错误行为;推测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作事实信任。

3)时刻保持怀疑态度,反思自己的回答/行为是否暴露隐私损害己利,或造成隐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