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为何要坚持冥想

2021-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谷林溪畔

我用了差不多1个半月的时间终于把《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一书看完了。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莱特,他通过进化心理学,脑科学等现代科学来解释和论述了佛学中的重要的论点,如无我、空、和冥想等。

这是一本深奥烧脑的哲学著作,对自然选择、进化心理学、佛学、哲学都不甚了解的我,不敢在这里对本书妄加评价,只是就书中关于作者为什么坚持冥想的点理由作下概述。

佛学认为,冥想是通向开悟的重要途径。冥想的目的是训练我们跟各种感觉剥离,不做感觉的奴隶,从而摆脱贪嗔痴慢疑,能更客观、更真实的感悟、体验这个世界。

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作者本人,也没有通过冥想达到开悟的境界。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每天花上10分钟、30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时间去休息时间冥想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体会真相的时候

文中,作者提到一次冥想中,恰巧足够清明的头脑能从平日里感觉单调的冰箱发出“嗡嗡”的声音,感知到了至少还包括两种不同的声音,其强度和质地随时而变。可以说这种感知到的一种客观的现象,也是世界的真相。虽然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真相,但生活中很多这样微不足道的真相,如果我们大脑足够清明,能够保持区分真相中这些细微差别,我们的大脑就足够的自由,可以放下日常的烦心琐事,体会生活之美。

彻底开悟对于大多数人非常遥远,但部分开悟可以实现,我们不奢求理解看清所有事物的真相,但可以理解现实中的部分,甚至是边角真相,保持短暂的清明的理解力。而且通过冥想训练,这些细微的真相感知,是我们得到更大的、更加整体性的感知的前提和基础。

二、体会重要真相的时刻

我们能通过冥想体会到生活中的细微真相。同样也可以通过冥想来感知审视我们内心的感觉。我们如果感觉到焦虑、恐惧、仇恨或痛苦时,通过冥想,去审视它,而不会与之交集,审视这种感觉,弄清楚它在我们身体中的位置和状态,就像感知冰箱的“嗡嗡”声一样。通过训练这种客观感知,我们会越专注于客观事实,专注于感觉本身和在身上的实体化,我们会更加容易和这些感觉进行剥离,感觉不在归属我们,我们不舒服的感觉会越来越少。

佛陀关于“苦”的论述也就与之相对应了。佛陀教示:“苦”可以选择,要减轻和消除“苦”的方式是更清晰的看清现实,客观的感知事物的本相,而不过多的延伸事物的意义。

三、清明的智慧

冥想可以让我们大脑获得平静,平静的大脑就如同平静的水面一样,能够清晰准确的映照出掠过它表面的所有事物,反映出的是事物的本相。通过冥想,这样平静的大脑能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更容易出现,让我们遇到某件平时会让我们升腾起强烈感觉的事情时,会先平静的观察这件事件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去过多的赋予这件事所延伸出的意义,不凭经验,不凭感觉,所谓真正的就事论事。也就是我们的静及生慧,一种清明的智慧。

四、体会道德真相

作者曾提到,人类是在现实扭曲力场的影响下行动的,这些力场以很多微妙的方式控制着我们,使我们相信我们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正义的,我们本性是好的,一旦我们偶尔做了坏事,也并非“真是的我们”的体现。然后我们的对方(敌人或则对手甚至工作上不对付的同事),他们则是不正义的一方,本性是不好的,即使偶尔做了一件好事,也非他们的本意,非他们本相所具有的。这样的扭曲甚至会放大。因此,我们会站在道德的高地去指责对方。矛盾、冲突就此加剧。

而佛学给予我们的冥想,会让我们告别这些扭曲立场,脱离道德评判,脱离自我立场,以一种无源之见去平静的面对发生事情,感知事情的真相。

五、及时的干预

如果我们生活中感到不安、焦虑和沮丧等不希望出现的感觉出现,我们就可以通过冥想及时干预,通过冥想审视这种想法,情况会得到好转。作者举例了自己好几个通过冥想调整干预不良感觉的工作生活片段。说明了作者为什么愿意每天会花时间在冥想上的原因。

虽然对真正实现开悟不抱太大的希望,作者仍然坚持冥想。作者没有把开悟看作一种状态,而是将其看作一种过程。这个观点和我之前阅读的《被讨厌的勇气》里所描述的,不要把目标比喻等山顶有与曲同工之妙,我们不用过多的关注目标,就像爬山,如果把山顶当做目标,那么人生的大半时间都是在路上,我们的人生应该“一路上努力的自己和欣赏着沿途美丽的风景的每一个刹那”。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而非单独一个点,我们活在当下。

通过冥想,不一定会在遥远的未来某一天得到彻底的解放,做到彻底的开悟,而是得到些许的解放,些许的领悟。就今天、就此刻,或那天、那一刻,都不重要,关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虽然偶尔退步,却整体前行。

今天就冥想的部分和大家说到这里,建议大家去亲自阅读本书,如果从中让你的认知有所提升,或得到些许智慧,就算完成分享的一丝目的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