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读书

【书单】阅人无数的你真的会“阅人”吗?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109人  兔U
图/来源网络,侵权删

我们都阅人无数,但大概没有谁敢说自己看人很准,从来没看错过人。这倒不是人的眼光问题,而是人性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我们有时候都无法看清自己,更别谈置换思维去精确考虑别人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赤条条地应对人际互动,最起码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人性的基本特征,避免一些在观察与评判他人时容易栽倒的误区,如此才不至于完全看不透人性面具下的深沉。

《人性的因素》

看小说总是能看到很多人性,即使不是写实小说,那是因为虚构小说,反而能通过夸张人性的因素在故事走向上的影响,从而更深刻了读者对人性的作用力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推荐毛姆的小说集《人性的因素》——第一遍看毛姆笔下的这些故事,会觉得转折高潮都意外得太突然太不可置信,再读却会是一遍遍地承认那恰是人生。而之所以第一本推荐的是小说,而不是工具说教类书籍,看重的也是故事对人思维的暗渗透性,让人不至于从一开始就因为以为的枯燥而放弃了接触人性这方面内容。

事实上,我们看人,也是在看自己,在将自己的思维习惯、行为经历套用在另外一个人身上,然后再有板有眼地指指点点。读书也是一样的,我们会下意识地用自己作为标准去看待故事里的人物,继而预判情节的发展 ——当然,我们的思路不可能与作者的设定完全相同,现实也一样。但谁能否认阅人无数不是从另一种方式更彻底地认识自己?谁能反驳要把人看准,不是挖掘人性中的共通继以共情?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再推荐一本小说,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刻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是你不了解那个故事,就不了解那个人。”于是,如果只看了这部小说开篇中欧维和电脑商店店员一连串啼笑皆非的对话,我们很容易就以为欧维是个奇怪和火爆的老头,但看到后面,我们就会知道这是欧维要送帕尔瓦娜女儿的八岁礼物——他完全听不懂型号、储存容量,以及为什么ipad连个键盘都没有。但他举起他那根似警棍的手指直指店员气哄哄地说,“你,她就是要最好的!明白了吗?”

那么,初次见面以脸识人就并不全面靠谱。“阅人”这件事,不只应该看TA的此时此刻,还要充分了解TA的过去并与TA实现足够时间的相处——当你将对外界传递对某个人的评价,并有可能造成某些重要影响,尝试抛开表象看入人里+设置多向判断维度+拉长断定人性的时间线,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即使被要求限时鉴人,最起码我们的表述是“就目前这件事上,TA的表现让我觉得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如果可以,要知道,现实里的每个人所背负的人生更厚,我们理应用一生去解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第三本推荐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本几乎每句话都值得重重划线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关于大众背景下的“阅人”,这本书起码启发了我们两点:

一是我们对某个体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群体影响,“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其中也包括了“阅人”这种行为。那么,了解群体特征便能反推自我的态度是否存在非自我的偏见,至少让我们对“眼光”的出处有所警惕——是“我”在看,也是“我”在做出评价,但本由内发出的纯粹却同样可能受到集体意志的传染;

二是既然个体行为所反映出来的特性有时并非个体特性,而很有可能是潜意识下的从众,那么,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便不能完全跳出其所在的集体,同时应该理解由同一个体发出却在不同场合下存在的行为之间的矛盾。勒庞就在书中指出,“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于是,个体意识的摇摆流动也就要求了我们在做出判断的时候就事论事,才不至于被个体在时间线上不同的形象点而左右为难——正面的TA,消极的TA,都是TA,也不是TA,那是被不同群体环境的同化。

《正视你的内心,穿对你的衣裳》

第四本推荐一本詹妮弗•鲍姆嘉特纳的《正视你的内心,穿对你的衣裳》。在前文中我们指出,不能用表象识人。但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想为读者提供多一种有趣的判断视角——穿着板式、颜色、配件的固态、偶然性的另类、衣橱里的服装比例及放置形式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况,包括用衣潜意识下的或自卑或拖延症或恋旧党,甚至还有消费观念的体现。另外也正因为“衣着”这回事普遍被认为与人际互动较小,所以更容易排除人为故意性行为对当他人开展判断时的干扰。

当然,再专业也不能完全猜透人性:你看别人经常穿暗色系,以为人家深沉抑郁,有可能TA纯粹觉得暗色显瘦显职业。任何书籍内容都只能提供学术上的大概率现象结论,但看书从来不应该只是为了得到确切结论,对吗?起码鲍姆嘉特纳的这样一本书给了读者一种启发:即使刻意伪装也很难摆脱习惯的真实,细节不只在行为动作,也在生活模式。那么,包括人的穿衣打扮在内的,办公桌面的整齐状况、行驶过程的开车习惯、就餐时的菜式选择及动作幅度等等,其实通通可以作为“看人”的依据。

《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

最后一本推荐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弗·安德烈所著的《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情绪与行为其实是互相作用的,情绪引发了行为,行为又导致了情绪。 我们看人,实质上也是在看TA的行为以及TA当时所外现出来的情绪状态,进而再对这个人做出评判。而在这本书中,针对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在:“展现它的各种形式”、“解析它的效应,尤其是它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探究它将如何加强或削弱我们的判断力”、“提出一系列建议”等等。就此,其实这本书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读物。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与愤怒、羡慕、喜悦、悲伤、羞耻、嫉妒、恐惧、爱等等这些情绪互动,有些是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得到的,有些则藏起来了,以致于我们无法深切意识而造成了对人性的误判。另外,情绪状态的表达当然因人而异,它受到太多人与人之间关于出身、教育程度、人生境遇等差异的影响,但共性始终存在。通过了解,我们是能够把握住这些共性的东西以达至共情,从而更准确地看入人里,并将关系隔膜薄化甚至使亲密升温的。至少,我们也能做到相互理解,互不打扰。


当然也还有很多专门研究人性,研究如何透过人类行为去判断TA的心理状态的书籍。但我一直觉得“看人”这件事或许不需要太上纲上线,非要剥开别人的外衣试图深挖别人的心思——有时候,知道了真相的我们或许不会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