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成就优秀,请先学会“能力不足”
激烈的竞争让我们都怀着巨大的“本领恐慌”,努力的学习演讲、写作、编程等各类技能,渴望自己有一天成为优秀的人。
但生活、工作不会等我们,各种任务考验在你的爬升阶段就会出现。
此时,你尚能力不足,怎么办?
1
今天下午刚上班,领导请你为明天的内部会议准备一个PPT,并上台做演示。
你有点心虚:ppt制作技巧自己学的还不行,演讲更是头痛的事。
看出了你的面有怯色,领导大度的说:那我安排别人吧。
你很庆幸逃过一劫,毕竟自己还没有为这样的任务做好准备。
你暗暗提醒自己,下班后一定要回家好好读读刚买的PPT教材,还有那篇《掌握这五条技巧,保证你成为出色的演讲家》,下次,自己就有信心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你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一次高效学习相关技能的机会,而且可能没有下次了。
不要等到自己准备充分才敢做事,即便“能力不足”也要勇敢去做。恰是因为“能力不足”才更要勇敢去做。
2
永远都要充满信心才敢做事,这是典型的学生思维。现实生活不能给你这样的优待。
在学校里,一个学期只有一个任务:最后的考试。学生和老师会为此进行数月辛苦的学习。考前,学生们还要为考试加大马力、通宵达旦,老师也会带着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开展各类模拟测试,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家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只有知识掌握透了、题型练熟悉了,对考试的一切都胸有成竹,才敢走进考场。
但在职场上,却不会有这么学习准备的时间,随堂测验说来就来。
下午的市场报告、明天的PPT、后天的演讲,各项工作任务都像一场“考试”,不可能指望公司在安排每一项新任务之前先为你找一位老师或者安排一场培训课程。
学校里可以一年只做一件事,但职场上每天都可能有好几个任务,不可能保证每项任务都是你驾轻就熟的,总有些任务是棘手而困难的。
如果你觉得“能力不足”而在某一项任务面前退缩了,领导就会形成了一个印象:这个人不善于做某某事。
没有人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有信心做这件事,领导不想一次又一次的被你拒绝。我们不可能指望领导每次分配任务时都来征求自己的意见:亲爱的,你准备好了吗?有能力做这件事情了吗?
所以,下次他不会再把类似的任务交给你,只会去找那些敢于做这些事的人,你可能永远失去了做这项工作的机会。
很多人不敢尝试新任务,主要是害怕出错挨批评。
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领导在安排任务时都会有一个先行的判断,他会把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同你的能力进行匹配。既然他把一项任务交给你这个新人,就说明这项任务的标准不高、重要性不大,允许你犯错,允许你“试验”。这个任务就是用来给你锻炼、让你成长的。真正重要的任务他会交给更有经验的人去做。
不必等到自己写报告的水平高超了、做PPT的技巧纯熟了、演讲时口如悬河了,才敢去做这些事。这样不仅会丧失很多机会,更有可能你永远都等不到“准备好”的那一天。
知识的学习没有穷尽,任何一项技能的提高都是终身的事,你永远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那么,你什么时候能够有自信去实际的做事呢?
完成一项任务,并不需要你在这方面是拔尖、完美的,只需要你“跳一跳、够得着”就足够了。
3
优秀是一种能力,不优秀却敢去做也是一种能力。
班级/公司组织一个演讲比赛,你觉得自己演讲能力一般,就没有报名参加。
演讲比赛开始了,你很羡慕那些思维敏捷、滔滔不绝的人,他们举着胜利的奖杯,享受人们的赞扬。
还有另外一些演讲者,他们讲的一般,既不精彩、也不有趣,最后拿了一个安慰性的优秀奖。但你忽略了他们,也没有注意到他们身上有值得你学习的能力。
能够顺利流畅的发表5分钟精彩演讲当然是一种能力,但讲的一般,也敢坦然的走上演讲台,这不是一种能力吗?
甚至明知自己讲的很差,却不怕丢脸、不怕出丑,汗流浃背的坚持讲完,这不是一种能力吗?
出类拔萃自然人人佩服,但如果你还没有到这一个阶段,在明知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勇敢接受挑战,也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需要攀爬很久才能登上优秀的高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勇敢、坚持、学习这些能力才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它们与“优秀、聪明、天赋”的能力一样值得你去尊重和培养。
那些走上演讲台的人并非都是信心满满,那些接下艰难任务的人也不是都能做到信手拈来。
他们的水平很多都和你差不多,有的甚至还不如你。
但他们比你勇敢、比你更有决心接受失败,就算他们讲的一般、工作完成的一般,但至少感受了一次演讲台,增加了一次实践经验,而畏缩不前呢?
什么都得不到。
只能看到众人瞩目的虚荣,只希望做第一名,害怕犯错,害怕出丑,所以你永远坐在台下当观众。
4
能力不足更需要在实践中成长,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在学校里,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看书时觉得自己每篇课文都背会了,每个公式都理解了,可真到默写或做题时,就懵逼了。
明明记得很清楚,却忘得一干二净;公式的道理都懂,可就是解不出题目。
当我们采用阅读、观察这种方式来学习知识时,大脑只有浅皮层在工作,我们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
看似收获不小,很有一种“我学了很多”的智力快感,可实际上是浅尝辄止。
只有在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才会进入深度思考阶段,神经元会产生更多突触,将纸上的知识实际转化为大脑内的细胞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知此事须躬行”。
可以说,单纯的学习只是在用眼,而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用到脑。
即便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了很多问题,那些问题也都是表面和脱离实际的。具体的做一个PPT所遇到的问题是你看几本相关教材也想不到的。
通过读书增加知识自然十分重要,但成功更离不开反复的练习。
学驾照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不是让你一进驾校就上车实践,而是给你一本《汽车驾驶技能与技巧》,2个月之后,你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各个科目考试吗?
贝克汉姆不是每天练习任意球,而是学习抛物线原理,他能成为黄金右脚吗?
科比不是早上4点起床练习投篮,而是学习《上肢肌肉解剖与运动原理》,他能成为黑曼巴吗?
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绝不要把读书学习等同于能力提高。
如果你每天沉迷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收藏夹里排了好几列,各类技术贴读了一大堆,可就是不敢去实践、去练习,你只能满腹经纶却百无一用。
期待着自己每天闭关苦练、卧薪尝胆,然后有朝一日崭露头角、一鸣惊人,这是异想天开,是武侠小说。
现实生活中的高手都是经过无数次实战练习练出来的。“想学打人,先学挨打”。
愿和你在追求理性的路上结伴同行
半块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