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4

2020-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几只宅猫

情绪的源头,抓着抓着就发现消散了。这是最近的一种收获性体验。

我发现很多让我一时昏头或者不舒适感缠身的强烈情绪,源头都是孤独而空寂的。

比如一种怨,一种匮乏,总是未完成的已完成,非常具有诱惑性。

看到这层的时候,我终于有一种能够初步掌控自己的感觉。

视野变深,非常简单的深,或者说更容易接近本质。

结果就是少了很多废话连篇,少了很多犀利又啰嗦的长篇大论,取而代之的是松了一口气。常常叹气,因为我的觉察在情绪后面,情绪生气,而觉察散气。也不再指望觉察能赶上情绪,现在蛮信任生命有它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方式,我需要逐渐看见并认识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再给自己编制能够帮助自己的规范来达成一些必要的东西。

总之挺好的。

岁月终于带给了我平静的能力,看见无意义后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意义的能力。

2020-01-14

最近常常体会到大隐隐于市这句话的感觉,大概可以用来解释很网红的“孤独感”。

然后我在想:是什么破坏了封闭的人际结构,完全打散后人又用什么去维持牢固的稳定关系。

为什么人的识别或选择能力有一种极限,数量越多越无法识别与选择。

我觉得这似乎与乡土社会中人的“无我”式依赖集体自动分配的角色面具遭遇了流动的开放社会的无群体特征的巨大冲击。人们开始迫切寻找自我坐标以减少飘浮感。国人在集体心理潜意识上是缺乏面对这种冲击的基础的。社会形态在摸索中前进,人也在内心摸索生活。这也是我的功课。面对我的生活,哪怕空白得赤裸,至少也别急着羞涩别扭吧。

越是缺乏自我的人越是戏精,没有戏就自己编,总之不能白活。其实倒头来也是白活。

前些天听到《八分》里有一位年过半百的听众向梁文道提问,谈及自己日益暴露无遗的人生意义问题。其实我还挺震惊的,我的刻板印象总是认为这个年纪应该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死”了,而且是早死透了。such as my parents(摊手)。这位听众居然没死透,居然还活着的!叹为观止啊。瞬间无法想象把我对青春期的懊悔心情拉长到整个人生,自己还看到,会是怎样一种悲惨体验。不过我是我,他是他,观感肯定不同。这倒是人间有趣的地方。物种具有多样性。

有时候人到底是先基于平静而生出自我,还是先有自我才表现出平静…这个问题就像鸡和蛋的永恒哲思一样撩拨着我的低智商。低智商的我就想出了一种东北乱炖的佛跳墙方案,把双生的事物放在天平的两头,同生共灭。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完整存在的。跟生死相悖又是不同的概念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