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

2020-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星夜的呼唤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在历史的轮回中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食文化”。

第一,饮食体现了动物本能。

所谓“鸟为食亡”,“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通过饮食,机体从食物中不断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在原始社会及动物世界里面,普遍的法则是“饥则求食,饱则弃余”,饱一顿,饥一顿。人的一生大约有5840个小时花在吃饭上。

第二、饮食体现了社会交往特点。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厨房。”

我们把陌生人,称为“生人”;交情不错的人,称为“熟人”;在人际交往中,形容如鱼得水的人,叫“吃得开”;与有地位的人交往,叫做“吃香”。从一家人的“年夜饭”“团圆饭”,到朋友同事请客的“做东”“饭局”,再到社交网络上的美食直播,“吃”的重要性更多建立在“人”的社交属性方面。生活中什么事儿我们都喜欢用“吃”来形容。工作不叫工作,叫饭碗;开除不叫开除,叫炒鱿鱼;嫉妒叫吃醋;占便宜叫吃豆腐;没钱了都想着用吃土来形容!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你吃饭了吗?您吃了吗?说再见的时候,不说再见,会说,有空一起吃饭啊!有多少外国人留在中国是为了中国美食,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生煎包、五香豆、松饼,......好了,进入正题,并且请大家收好口水,和我一起来用眼睛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食文化。

第三,饮食体现了文化特色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所以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八大菜系”,分别为川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还有各民族特色美食。

饮食体现了某个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特色。

第五,饮食体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

中医认为:“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可以养“精、气、神”“三宝”,可以养脏腑,可以调阴阳,可以防衰老。中医还指出“食饮有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非常多的饮食原则。

第六,饮食体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节日特色

我们的吃的,是随时随地的。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东南西北,按方位而吃;不同年月,按节日而吃。

冬至,我们吃水饺,因为国人们都说,饺子像耳朵,所以冬至这一天吃了水饺,整个冬天都不会掉耳朵。春节,我们也吃水饺,因为水饺代表交上好运,又形如元宝,祝福人们来年招财进宝。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吃粽子,粽子也是有来由的,民间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的孩子们喜欢吃甜粽,糯米包在粽叶里,裹上蜜枣、花生和豆子等等,做好后沾上细细的白砂糖,软糯可口,入口即化。南方的孩子们好上一口咸粽,肉汁炒糯米,加上牛肉或者蛋黄,吃上一口鲜嫩多汁,幸福如斯。除此之外,中秋节,中国人发明了月饼;清明节,中国人发明了青团。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来到了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我们都能用我们的食文化融化所有人的心。

第六、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食物,不只是果腹之物,它有家的味道,更有故乡的影子,每每想起总使人心头泛起涟漪,触动心底那永远不会淡去的亲情和乡情,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故乡的美食和小时候的味道。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永不磨灭。

第七,饮食体现了生命个体多元的价值追求。

随着时代发展,经济交融,社会进步,人民群众中间在饮食方面,呈现多元化追求,饭桌上也越来越百家齐放。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