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高效时间管理模型

面对职业选择,考虑自己的优势兴趣比金钱地位更重要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40人  时间管理培训师黎翔

《高效时间管理模型》之第二部分《时间管理的屋顶》第7篇文章,敬请持续关注,谢谢!


前两天,马上就要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外甥给我发了微信,他拿到一个Offer,待遇在深圳不算高,对于工作的内容是否喜欢也不确定,所以咨询我毕业生第一份工作是应该看重待遇、平台还是以后的发展,要不要接受这个机会。

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因为我对他自己兴趣爱好和内在优势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他的新工作机会的具体情况和未来前景更是知之甚少,我只是反复强调你要知道你喜欢干什么,你的优势在哪儿。

我相信,如果我是他,也会对我的这种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建议嗤之以鼻、如同嚼蜡,可我自己真是发自肺腑的。

1

哈佛大学有一门著名的人生幸福课,在关于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问题上,导师本·沙哈尔要求学生问问自己这以下3个关键问题:

一,什么带给我意义?

二,什么带给我快乐?

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

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2

回想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自己做过的混乱决策和走过的曲折经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

初高中时期,我的成绩是非常优秀的,尤其是文科成绩,比如历史地理生物等经常可以拿满分,这些既来自于我的兴趣也因为当时超强的记忆力。高二时,我还在学校里组织了第一个记者站,成为学校首席记者和新闻社的社长,还创办了一个刊物《时代潮》。高二进高三,学校要求文理分科,我不顾当语文老师的爸爸和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的劝告,执意选择了理科,我当时的三方面理由几乎是无懈可击的:

自负:认为文科是我的优势,我自然而然都会掌握好,根据木桶原理,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水的容量,所以我坚决要补短板,我也坚信理科可以学得与文科一样出色;

自卑:很少对别人说起,自小我的几颗门牙长得很不整齐,那时候家里负担重,大人也从未想过去帮我做牙齿矫正,我虽然想当记者或者从政,但这一开口怎么办?还是做工程师更合适些。(参加工作后,我的牙齿才基本矫正过来。)

趋势:当时(九十年代),正值制造业蓬勃发展,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那时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是高级工程师出身,更何况,学好一门技术,比起玩弄文字耍嘴皮子来说,要实用靠谱得多。

后来很显然,放弃了我最大的优势,我高三的成绩比之前就明显是差了一些,大学也没有考进心仪的清华北大,只是考虑到离家近选择了省会的湖南大学。我高考志愿里几乎所有的第一专业都是填的工民建(后来房地产的火热也证实了我的眼光),我的分数也是足够的,但由于种种不便说明的原因,我被调配到了我根本就没有填报更没有兴趣的机械专业。

大学生活是暗淡的、无光的,我对机械提不起丝毫的热情,家庭条件的拮据也使我没有勇气复读重新再考一次(这点,我特别佩服全球青年领导人GYL的创始人张萌从浙江大学生物工程退学重考进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巾帼不让须眉)。所以我的大学是混过来的,相当消极的。除了考试从不抄,我的作业四年来几乎都是抄别人的,考前突击两星期,也不妨碍多拿几个奖学金。

快毕业了,我还是一心想从事建筑行业,所以通过当老师的父亲的关系找他在建筑系统得意门生帮忙,争取在长沙谋一个中建五局的职位,未果。只好退而求其次,去了长沙生产建筑机械的浦远集团(中联重科的前身),但更可悲的是当时企业几乎濒临破产,我在浦沅的大半年时间里只是看看报、扫扫地和为几台搅拌车和起重机扭了几个螺栓。

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特殊的机缘我从国企辞职去了河南一家私人模具企业,由于性格不合也只做了三个月,而后跑北京做直销、去东莞进台企,在珠海进法资,都因为种种原因都不长久,如工资太低、个性桀骜不驯、技术基础不扎实等等,一直都是相当苦逼的。

考虑到实在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和资历,我发现自己除了继续从事机械行业也实在别无出路,所以我沉下心来,毕业三年后才开始第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在一家港资企业做设备设计工程师,虽然谈不上喜欢,但至少可以养活自己。

又过了两年,为了告别枯燥的画图设计工作,我跳槽到了一家澳大利亚企业做了最年轻的一个设备工程师,主管工程设施和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比起单纯的设计工作来,这份有较多管理成分的工作也算是得心应手,美中不足的就是我自己对技术的钻研不深管理水平也所欠缺,更遗憾的是不到五年,澳大利亚方面不再投资,直接关门了。

2008年,失业后不久,我也幸运的进入一家世界500强著名德国公司,同样也做设备管理工作。在这里,我得到了最系统的培训,也学习并实践了最优秀的设备管理技术——TPM(全员生产维护),并也成为一个被公司上下都认同的工程师,但我在本职工作中仍然还是觉得没有兴趣,也不开心。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有愧于工程师的名称,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工程师应该是热爱研究技术并能灵活运用技术知识的人。显然,我不是的。虽然我对份内的各项任务兢兢业业可圈可点,但我在公司最大的成就都与技术无关,比如建立公司ESD和本部门的TPM的文件体系,比如成为一个优秀的内部培训师,比如担任公司乒乓球协会会长,比如成为公司内部刊物的主编等等。

去年,在服务这家德国企业九年后,在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之后,也在考虑到前路肯定非常崎岖之后,我毅然辞去这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决定做一个职业培训师,一个文字工作者,通过培训和写作为别人启迪心灵、创造价值。

可以说,直到今天,这条路还很艰难,还根本没有打开局面。但我的内心无比充实,我喜欢阅读和思考,更乐意分享最优秀的心灵智慧和自己的经验教训,我希望并坚信这些会对愿意进步和成长的朋友,对于在生活工作中迷茫犹豫苦苦挣扎的朋友,能有些许的启迪和帮助,这也就是我生命里最大的价值。

为此,我可以坚持早上五点起床写作阅读,可以严格按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记录自己的每日主要时间安排,可以坚持每日超过1个半小时的身体锻炼,可以没有节假日,可以坚持每日专注时间超过8小时,可以两日精读一本书,可以在几乎没人喝彩的时候坚持不懈乐此不疲。

3

有三种工作境界:一,赚钱谋生;二,个人事业;三,个人使命。

有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的问答各不相同:

第一个问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赚钱谋生型,后来一般生活平平)

第二个回答:我在做最出色的石匠工作。(个人事业型,后来可能成为建筑师工程师)

第三个回答:我在建造我们崭新的城市。(个人使命型,后来可能成为城市管理人员)

很明显,同样的工作,这三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幸福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无论当时的感受还是未来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正如本·沙哈尔说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所以,无论以前怎样,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要么在价值、兴趣和优势中找到交集,要么认真将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和使命,这样幸福和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