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并且获益的一个习惯

2024-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瓶墨水一口闷

  在坚持并且获益的一个习惯

  不用多想,只能是,也必须是“读书”,

  这要从一本街边旧书堆里的一本5块钱的《卡耐基》说起。

  我是从哑巴堆里长大的,我的亲人都是正常的人,但是我的邻居们却有很多聋哑人。

  那个时代单位都是国企,同时还分配房子,和同事们住在一个社区很正常。

  而我母亲单位是福利单位,里面有很多聋哑人,这就造成了,我们有很多聋哑人邻居,我也有很多聋哑人长辈。

  小孩子学说话,是通过周围环境进行学习的,可以想象一下,我的学习环境,充满了“阿巴,阿巴……”等等不正常的口音,同时我老舅带我时间也不短,老舅还口吃,手动表情,哭……。

  这些事,造成了我会说话比别人家孩子晚一年。大人们一度以为我也是个哑的,那个担心。

  幼儿园,或者说学前班,因为我太爱生病了,也没去。

  一入小学,问题就来了,大舌头,发音不准,东北普通话都不合格。说不好话,越是说不好,就越不爱说越不想说。

  老师让我读课文,我都快要疯了,读个屁。去读“阿,波,吃,得,厄,佛,呢”吗?

  然后转机来了,那天在路边看人摆地摊卖书,都是旧书,里面有一本书,书名这样写《卡耐基说话技巧与人际交往》。

  那时候我已经二三年级了,手里有点零钱,但是不多,问了下价格,5块钱,那是我的所有身家了,可我决定买下来,张嘴说话已经困扰我很久了。

  很快读完,书并不厚,书里什么细节,早就忘光了,现在我已经30多岁,要是拿出篇读书笔记,那一定是骗你。

  只记得“买课”“培训班”“多说话”“不要怕”,卡耐基先生这套东西,中国人现在才开始学起来,想想也挺有趣。

  言归正传,虽然这书写得像广告一样,但是依然教会了我。想学会说话,必须多说话,没有失败,不可能有成功。

  

        我开始尝试。

  第一个尝试是问路,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更没有导航软件,问路一点也不奇怪。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只是问个路而已。

  问路也不简单的,路过的人,匆忙的人,看着不聪明的人,问是没什么用的。

  闲坐的人,店老板,这是可以问的。

  年龄太大的,身体不好的,也不要问,会吓到你。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漂亮的女孩可以问,当然路怎么走本身不重要。

  第二个尝试是讲故事,讲笑话,讲鬼故事。

  讲到什么程度呢,3年级,我不讲笑话的时候,同学们看见我就笑,在那儿傻乐,真吓死个仁儿。

  我说"我是个正经人,你们能不能收一下。"然后他们笑疯了,直到今天我也无法理解。

  4到5年级,大半个班都被我传染了,呸,是感化了。

  他们叫我院长,下面有主任什么的,都是病人。有病的决对不是我,关系有点乱,现在想想还挺开心的。

  从那本《卡耐基》之后,我去书店,或者路过书摊,手里的钱就会消失,我得了看书就买的病,这回是真病了。

  一晃儿,时间过得飞快,二十多年来,书籍帮我解决了无数问题。

  我想,

  如果看书是一种病,我希望它是绝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