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讲义》读书笔记(十八)
书名:《阅读与写作讲义》
作者:吴军
分享主题:歌德和鲁迅
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在阅读吴军老师的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联想过歌德和鲁迅之间有关系。今天通过书中两章——《浮士德》-德国何以崛起和鲁迅-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力量,突然看到两者的联系。
歌德出生于1749年,正好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的一个世纪之后。当时发生了三十年战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的全欧洲大战,战争对德国(更严格地讲是德意志地区,因为当时还没有德国)发展轨迹的影响,就相当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德国的政治精英们就有点像中国从清末到五四的知识精英,一直在寻找德国的出路。歌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也就是说,他不是一般的文学家,有点像中国的梁启超、鲁迅和陈独秀,身上具有一种求索的精神。“求索”这两个字,是读懂和理解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的关键。
在歌德这部长达500页的史诗中,浮士德被塑造成一个令世人景仰的学者,他精通科学、哲学、神学和医学等,因此他是上帝最喜欢的臣民。魔鬼梅菲斯特就和上帝打赌,说他能诱惑上帝最喜欢的浮士德跟随他走。上帝答应了梅菲斯特的赌局,他其实只是想借机考察一下浮士德。
梅菲斯特愿意给浮士德超能力,让浮士德随意地时空穿越,寻找他想要的一切。作为交换条件,一旦浮士德对梅菲斯特给他提供的东西(或者服务)感到由衷的满意,并且希望那一时刻永远停下来的时候,浮士德就得跟梅菲斯特走,去地狱为梅菲斯特服务。这其实就是用灵魂换取无所不能的能力。
有了这种超能力,浮士德就随着魔鬼梅菲斯特游历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他首先体验了凡人世界的爱情,和少女格雷琴相恋,但这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他搞得人家家破人亡。
浮士德自从有了超能力后,他就可以变出钱,解决一个王国的财政问题。对现实世界不满意,就可以穿越回古希腊。在古希腊,他还成了英雄,娶到了西方世界里古往今来的第一美女海伦,并且两个人生了一个孩子。但是浮士德还是不满意,于是他又回到现实,来到了皇帝的身边,帮助皇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浮士德得到了皇帝的奖赏,那是一片海滩,在那里他想围海造田。
浮士德古往今来地游历了一大圈,已经百岁高龄了,但依然没有找到让他真正满足的“理想”。这时,魔鬼梅菲斯特已经等不及了,他开始为浮士德挖墓。年迈的浮士德这时候已经双目失明,他听到挖墓的铲声,误以为是工人在施工。这时,终于认识到劳动是最美好的事情,于是他说一声:“停留一下吧,你多美啊!”
这句话其实是浮士德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他说:“我想看到这样一番忙碌的景象,要在自由的土地上与自由的人民站在一起”。
但是,这时根据他和魔鬼的协议,他既然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便要将灵魂让魔鬼带走,于是话音刚落,浮士德便倒地死去。
当然,最后歌德给了浮士德一个完美的结局,代表正义力量的上帝拯救了他的灵魂,将他带到了天国。
浮士德的游历,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德意志知识分子一生的求索,也是歌德给生活在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建议——通过劳动建设一个国家。
通过歌德,吴军老师联想到鲁迅,鲁迅那一代人所生活的时代,和输掉三十年战争的德国很相似,因此,他们那一代人一生也在求索。但鲁迅更多地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不过,当我想到我们的前辈为这个国家的前途求索时,就很能理解歌德了。
鲁迅先生对中国人国民性的认识是入木三分的。他的小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任何一个民族的国民性,一定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但是对于好的一面,鲁迅先生很少说,我个人的理解,他是觉得他们那一代人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中国,给中国寻找一条出路,因此好的就不用说了。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个真正学者的任务就是牺牲他自己。他应该说出别人不想听到的事实。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确实担得起“中国魂”这个评价。
鲁迅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的那一面,同时,对中国国民性的缺点,有深刻的洞察,在吴军老师看来,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1、奴性特点;2、自欺欺人;3、做人和办事不认真。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了解中国的国民性,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个很好的路径。当然,了解了国民性,不等于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生也都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求索,在吴军老师看来,这和歌德很相似。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文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很少有唤起民众的思想。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唤起民众的目的性很强,甚至很直接。鲁迅先生唤醒了一代有阅读能力的青年人。中国最终也像德国一样开始了复兴,这中间有革命者的功劳,有教育者的功劳,也有鲁迅这样文学家的功劳。
️我的理解:
通过今天的阅读,我第一次将歌德和鲁迅联系在一起,将德国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将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德国和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联系在一起。
歌德和《浮士德》,可以用“苦难”、“求索”、“自赎”和“建设”四个词来概括。
德意志民族最终走出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今天是欧洲最强大的民族,中国也有幸走出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厄运,实现了复兴。两个国家的崛起,靠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歌德给出的答案,实实在在的劳动建设。
和海洋文明的国家喜欢做生意挣钱不同,德国人和中国人都喜欢实实在在地靠双手创造财富,因此这两个民族虽然在地理上相去甚远,却有着相似的国民特性。
思考与践行:
改变民族命运的短期靠革命家,中期靠教育家,长期依赖文学家,正是文学家才能提升整个民族的观念的水位。我们想到凝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家,更多的是他们共同的书籍。目前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国家民族之间还是社会阶级之间,割裂都越来越深。有时候想想真的绝望,但是今天读到歌德和鲁迅,我们目前的时代再绝望难道会比他们所处的时代更绝望吗?但我们缺乏共同的价值共情,缺乏共同的文学作品,能跨越鸿沟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