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随笔》

走进惠州永福寺,思考佛学

2021-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惠沙金城
永福寺山门

从红花湖景区东门走进数十米远,右边有一条横出的,宽约数十米,深约百米的山谷,不知何时,在谷底有施工建设,靠着路旁围起了简易工棚,其中一个较宽敞,像“会堂”,可容下数十人。

当时不知道是建什么,后来才知道是易地重建惠州第一寺“永福寺”,经过那会堂,路旁停了好多车,里面有人在打坐,“梵音”和鸣,既庄严肃穆,又清新淡雅,平时里很少听到梵音,忽然听到,我的思绪竟然会随着那雄浑悠长的梵音飘荡,感觉梵音韵律美妙,溢满了佛陀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情怀。

惠州永福寺,位于红花湖景区东门,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岭南有名的佛家道场,历代兴盛,海外扬名,于2006年,易地重建于现址。

重建的永福寺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为正统的仿唐精品寺庙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无量寿殿、钟鼓楼、正殿广场、山门等。

永福寺的山门,是一进三门,由灰白颜色,刻满莲花、祥云的花岗石柱搭建的两层飞檐斗拱的门楼,门楼的正中央镌刻着三个鎏金大字——“永福寺”。

走进山门,左、右两旁建有十多米高的 “钟鼓楼”,左钟,右鼓,对应晨钟暮鼓,诵经弘法,普度众生,中间铺就数百平米花岗石地板的广场花园,越过花园往上走,有四层台阶,每层台阶约数米高,十多米宽,由十多级花岗石阶组成,拾级而上,到了飞檐斗拱,雕栏玉砌的 “大雄殿”,殿前摆放着一个长约1.2米、宽约0.6米、高约1.1米,长方形铜制大 “香炉”,香火缭绕,“仙气”飘飘。

大雄宝殿

殿内供奉着“佛光熠熠”的金身如来佛祖,佛祖“跏趺”而坐莲台上,左掌心向上放置膝前,右掌收至腰间平举,掌心向外,颔首微笑,以无穷的智慧和慈悲,鼓舞着每一个渴求幸福的生命。

佛光普照

如来佛祖,法象慈祥,慈光普照,普度众生,“释迦”的意思是“能仁”,既有能力,又有仁厚之心,“牟尼”是修行获得成功的称号,“如来”是指真理现身,中国古代形容真理、真谛叫“如”,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俗称“如来佛祖”。

殿内空间高阔,殿柱上贴着“摄心”、“禁语”,门户紧闭,光线微弱,显得庄严神秘,最后面是两层飞檐斗拱的无量壽殿,寺庙的外墙是用花岗石装饰,将整个山谷建设的满满,整座庙宇被三面青山环抱。

在这风景秀丽的园林,肃穆庄严的寺庙里,人们喜欢前来上香、拜佛、祈福,是为了放飞心中的希望和梦想,就像藏传佛教的五彩“经幡”,信众的祈福和愿望,随着那经幡的每一次飘动,随风飘扬,不断的传递到极乐世界,那里有经幡,那里就有善良吉祥。

“香”,为“戒定真香”,代表“戒定慧”,即是,持戒、禅定、智慧,象征心香,一片心光,是对佛菩萨的敬意和虔诚。

虔诚祈福

我每次走进寺庙,心里总是在想,人们到寺庙里烧香拜佛,是神圣纯洁的宗教礼仪,是一座沟通的桥梁,籍此与佛菩萨亲近往来,学习圣贤愿行,仟悔感恩,知过迁善,发心立愿,增强善业的力量,祈祷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福寿绵长,世界和平,人民安康,慈光普照生活的方方面面。

凡夫居士,参意不拘经文,认为,“福”字在甲骨文中是“双手捧酒献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双手捧酒献给神明,在古代,酒是非常珍贵的,把自己珍贵的东西献出去,那是奉献,不是索取,我们将焚香祈福的认知弄反了,到寺庙来是敬佛,礼佛,学习佛经的道理。

虔诚思考 盛大佛事震撼心灵

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见不到佛菩萨,佛菩萨只存在我们的心里,存在于我们的祈福声中,佛学是一种慈悲和智慧,有着对生命的特殊见解和思考,有着人有善心,佛有感应的纯扑善良,大乘佛法,极乐之家,菩提心芽,正觉之华。

经幡祈祷

如果佛学能做到,你痛苦,治愈你;你无味,丰富你;你精彩,支撑你,那该有多好,但佛学只能给你一个“众善奉行”的佛学思想,以此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我认同对佛学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佛学,是客观中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面的社会功能,为广大信众提供心理支撑,和对社会人生的解释,佛学讲缘起性空、心无所住、众生平等、众善奉行、无执无我,促进社会的稳定安全。

佛学认为,“缘起空性”,是事物的本质,而运动、发展、变化,事物的普遍性,是一个从空到有,从有到空的过程,如同一朵莲花,一条大河,在你眼前盛开、流过,来了又走,花开花落花无悔,缘来缘去缘如水。

如今,佛教也与时俱进,增强了利用音乐来传播,由法师弹着电子琴,僧人、居士、信众在肃穆庄严的庙堂里欢聚一堂,高唱佛歌,法师边弹奏边问大家:快乐吗?信众们回应,快乐!法师说:下次再来,由歌星演唱佛歌,由大型交响乐团演奏《阿弥陀佛》大合唱、《六祖颂》、《极乐颂歌》音乐会、演出剧《觉悟之路》、《海外行脚僧团新春祈福演出》,用佛歌唱颂,为众生祈福,营造慈、悲、喜、舍的宗教氛围,艺术加佛学,带领众生走进佛经念诵,梵音萦绕,人类精神的神奇世界,共建人间净土。

佛教界里也人才济济,比如,鸠摩罗什、玄装大师、仓央嘉措、弘一法师、希阿荣博、李娜、柳智宇、嵩山少林寺、北京龙泉寺、中国佛学院、五明佛学院……。

五明佛学院

佛法经书,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促进社会伦理道德进步;以宗教的方式为世界的和谐,众生的安乐作贡献;慧于纲纪,泽于民生。

佛经开示众生,不要偏执于外求,向物质、名利获取快乐,而是内求,内心平静、身心自如、才是幸福快乐人生,依佛经破除自身迷障,以佛经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产生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觉悟。

修行,是指“修”和“行”,修,即是修正,是反省(反思)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行,是指怎样去想、去做,事事在修行,处处皆是道,修成善良慈悲心,才能证悟。

出淤泥而不染

有人说,佛学悔涩难懂,很难贴近世俗民心,佛学无对无错,无公无私,无欲无求,是对社会、人生的悲观消极,其实正好相反,精妙睿智的佛学,深刻剖析“八苦”、“五毒”、“我执”、“无常”、“缘起空性”……,讲求亲证真如,提出“六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社会和谐,平静安详。

佛法浩茫连广宇,禅定虚极听惊雷。

虽然对佛学认识肤浅,对开示的经文还有很多理解不透的地方,但感觉佛学经典就像慈悲智慧老人一直伴随左右,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候送来极大的安慰,佛祖将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以佛法经书的方式呈现,开示众生,幸福不是对外在的名利地位、物质享受的执着追求,而是慬得放下、解脱,佛学以悲悯的情怀,弃恶扬善的戒律,业、缘、因、果的法则,像一朵精致、纯净的莲花开放在心里。

在我看来,佛学的中心思想是 :明八苦、知无常、淡五蕴、弃五毒、悟缘起、了空性、灭我执、修六度、求无我,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佛学是一套免疫系统,不为我执、五蕴、五毒所束缚,研究“解脱”之道。

感受到佛法究竟真理真相后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同样的经书,同样的老师,但最后你吸收到的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最终取决于自己的觉悟,“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佛教讲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有无上威力的神,而是皈依自己的觉悟,只要不是自己觉到悟到的,别人给了你也拿不住,只有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佛经只是渡我们的一艘船,要自己努力证悟才能划到彼岸。

学习佛法,是审视自己灵魂深处的过程,心无所住,诸法无我,轻松快乐。

我心即佛心,是心做佛祖,学习佛经,如同清洗自己的灵魂,如果学能觉悟,就能将支撑灵魂的稻草变成像“金箍棒”一样坚实的支柱,就可以身心快乐,翱翔人生。

“人生八苦”,是每个生命都必须要经过的,如果将所有的苦都归结在一处,那一定就是欲望,一切生灵各有各的欲望,欲望越大,越难实现,痛苦越大,痛苦是从欲望中产生的,佛法经书,以慈悲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苦从欲中来,心开意解,大悟恍然,学习佛学,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身心快乐。

优美的灵魂才是最美丽的人生。

      平静的心隐匿着孤独美,

      在万籁俱寂中禅定觉悟。

      盼魂牵梦绕能攥住精灵,

      有生之年插上腾飞翅膀。

      走进到佛经里天人交战,

      让无尽的思念遨游虚幻。

      从此不为情所困爱再伤,

      如同白云清风悠由浪漫。

      像那浩瀚长空幽僻峡谷,

      更是思想升华超凡脱俗。

      愿能冰雪晶莹似虹若雾,

      身归于自然而灵魂纯净。

      跨过深藏无奈湍急河流,

      翻越缥缈迷茫冷峻高山。

      虽未见暴雨后绚丽彩虹,

      期待晴空万里灿烂阳光。

      任凭悲苦哀伤沁入心扉,

      无执无我在佛经中解脱。

      始终迎风挺立淡定从容,

      跳出三界六道得到永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