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元朝就是中国的领土
黄堡文化研究 第331期
作者:宋治清
编辑:秦陇华
西藏远古时期为古羌戎地,唐宋时期为吐蕃王朝。贞观九年五月唐朝平定了吐谷浑。贞观三年(629年)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征服了四川阿坝地区的羊洞教派部落,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地区,定都逻些(拉萨),进入了奴隶制社会。贞观八年,松赞干布谴使来唐要求通婚。唐太宗没有答应。但使者对松赞干布说“唐朝答应嫁公主,由于吐谷浑使者的离间,最终唐朝没有答应嫁公主。”松赞干布非常生气,决定大举进兵吐谷浑,扬言杀唐太宗,夺取公主。松赞干布把二十万兵集中在松州(四川松潘)的西边,一面进攻松州,一面向唐朝送去金宝布帛,继续求婚,无奈,唐朝派侯君集、执力思力、牛进达、刘兰率兵骑五万出击。很快于九月打败吐蕃军队。这时双方均无发动大规模战争之意。吐蕃向唐朝谢罪,并提出求婚,唐太宗答应了和亲。贞观十五年(641年)李道宗亲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到青海的柏海(鄂陵湖、扎陵湖)迎亲。从此。汉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汉族的书籍、工匠、技术源源不断的进入西藏。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唐朝与吐蕃关系曲折,唐高宗后期,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到了唐中宗时期,关系修好,唐中宗养女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吐蕃长期争夺西域、河西、陇右,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国力,由强盛走向衰落。长庆元年(821年)唐蕃在拉萨会盟,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修建了唐蕃会盟碑,屹立在大昭寺前。这些友好的事情,为西藏纳入中华版图打下了良好的民族感情基础。公元1245年,蒙古西征到达底格里斯河上游,消灭了黑衣大食(阿拉伯),建立了伊利汗国。这时罗马教皇派使者到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建议蒙古族皈依基督教,蒙古没有采纳,基督教也没有能阻止蒙古大军。这时青藏高原的萨班带着两个侄子踏上征途,吐蕃与蒙古和谈开始,希望蒙古皈依佛教。萨班前往凉州(武威)和谈。
松赞干布塑像(中)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实施征服世界的计划。亲率20万大军横扫欧亚大陆,占领了欧洲大陆,欧洲人称之为“上帝之巅”。公元1212年,蒙古进攻河西,先进攻西夏,后占领中原。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国时受伤,不治而亡。西夏灭亡,蒙古占领了河西。公元1236年,窝阔台派次子阔端入住凉州,当时阔端29岁。手握重拳,凉州是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为历来兵家所争。物资、文化在这里聚集,形成鲜明的凉州特点。南宋与蒙古灭掉金国后,仅剩下吐蕃、大理并存。此时,蒙古扩张更大范围征战,凉州是基地,是踏桥板。公元1235年,阔端率领西路大军征战南宋,阔端攻打四川,遭到了抵抗。于是,他灭掉了大理,在进攻吐蕃。吐蕃是公元877年松赞干布建立的王朝,后来发生了内乱,土崩瓦解,400年的分裂格局,形成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格鲁(黄教)、囊谦(黑教)等教派,成吉思汗死亡后,蒙古多尔达进入了藏北,在拉萨住了两年,没有军事行动,多尔达了解了西藏的文化、佛教、政教合一的形成历史。公元1241年蒙古窝阔台辞世,阔端来到了凉州,多尔达离开了藏区。经过几年了解吐蕃各派互不从属,武力征服后很难守卫,于是,多尔达给阔端写信汇报,放弃武力,改用和谈方式收编西藏。开明的阔端认为可行,决定在凉州和谈,提出了萨迦派萨迦班智达前来和谈。萨迦班智达是萨迦派第四祖,原名顿丹诺珠,学问深、有名气、钻研经文、医学、历法。错杰嘎娃和他辩论,他赢得了辩论,错杰嘎娃归顺萨迦派。蒙古人选择了金仁波起推荐的萨班,阔端派人到萨迦寺接萨班来了凉州和谈。萨班接受了通牒式的邀请,他不辞路途遥远和艰辛,准备启程到凉州。萨迦派是最早实行政教合一的教派,阔端的选择是务必正确的选择。一方面是强大的蒙古;一方面是无抵抗力的西藏,只有和谈。深明大义的萨班带上10岁的八思巴与其6岁的弟弟,启程赴凉州。这年萨班63岁,启程前,在拉萨与各教派协商谈判的条件和意见,爬山涉水,终于公元1246年8月到达凉州。蒙古统治凉州已经20 年,这里的和尚、僧侣随处可见,萨班精神上感到亲切,没有见到阔端,阔端这时正在漠北参加其哥哥贵由的登基大典。公元1247年1月阔端回到凉州,他期待与萨班见面,见到萨班,他震惊了。八思巴说,不怕,佛陀是护法神,保护受苦受难的难民。阔端认为八思巴是聪慧的孩子,将来可以当蒙古王室的上师。交流与逐渐深入,阔端领会了佛法的智慧。公元1247年8月在凉州幻化寺山闪耀光芒,蒙古吐蕃和谈举行,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讨论没有文献记载,而归顺蒙古后的税负多少有激烈的争论,最后接受了条件。公元1247年和谈顺利完成,阔端皈依佛教,吐蕃归顺蒙古。蒙古授权萨迦管理吐蕃,吐蕃人得到了利益,接受了汗王的任命,大势所趋,列举的条件是尊重吐蕃人宗教,本地人担任官员,群众安居乐业,由此凉州和谈解揭开了新的一页,青藏高原免遭屠戮而统一纳入蒙古版图。萨班留在凉州,幻化寺成了萨班尊佛习教的场所。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公元1227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以后,公元1247年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是由中央朝廷的宣慰院所辖的地方政府,当时西藏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使司管辖。明朝时期分为乌思、朵甘二都指挥使司以及阐化、普教王地管辖;清朝分为四部即前藏、后藏、喀木康、阿里四部总称为西藏。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西藏一词在历史中出现。清朝派驻西藏大臣,具体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订立各种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堪定西藏边境,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的藏区地方归当地政府管辖,颁布了金奔巴(也叫本巴)制度(金瓶挚签),防止蒙古、西藏上层贵族操纵大活佛灵童转世,特颁发金瓶两个,一贮北京雍和宫;一贮西藏大昭寺,凡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均须觅若干灵童,将其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署签瓶中,分别在北京雍和宫和西藏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挚签,形成定制。外蒙古喇嘛教活佛系列是哲布尊丹巴。西藏囊觉派僧人多罗那去漠北传教,被蒙古大汗封为“哲布尊丹巴”意思是“至尊圣者”,公元1634年圆寂与漠北后,寻找转世灵通为“哲布尊丹巴”。成为蒙古喀尔喀地区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系列。一世“哲布尊丹巴”法名罗桑丹贝坚赞,俗名扎那巴扎尔。传了八世,1924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圆寂后,转世遂绝。章嘉活佛系列是内蒙古地区格鲁派最大的活佛。一世章嘉活佛叫扎巴俄色,是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张家村人,原来俗称张家活佛,康熙皇帝认为“张家”二字不雅,改为“章嘉”,清朝时被封为“灌顶光善普慈答国师”,“忽图克图”,康熙对章嘉说:“黄教之事,由藏向东,均归尔一人掌管。”,章嘉活佛传了七世,七世叫“章嘉丹贝仲美”,1957年圆寂后,再无转世后传。蒙古地区的喇嘛教活佛是蒙古大汗封的宗教领袖,不参与行政管理。而西藏的喇嘛教活佛是政教合一的,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宗教精神领袖。西藏的军队、人口户口,财政税收、对外事务、领土、体制变迁须由中央朝廷批准。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设蒙藏委员会,具体管理蒙古、西藏事务。1939年第十四世达赖坐床、1940年第十世班禅坐床都有蒙藏委员会主任吴忠信监督。1951年5月中国人民军放军进军西藏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协议,1956年,国家决定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划归西藏管理,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平息后,废除黑暗吃人的农奴制度,进行了内助革命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政府建立,西藏进入了心得发展时期,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阿坝、甘孜地区建立了革命政府,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建国后中央政府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建立了九个藏族自治州、两个藏族自治县、与蒙古族、哈萨克族联合建立了一个自治州。同时把原属西康的昌都划归西藏管理。民国政府1914年设立川边特区,1928年设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以四川的雅安、西昌等地区正式建立西康省,解放后,1950年以金沙江为界,在金沙江以西设立昌都地区,1955年撤消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归四川,以西归西藏,昌都划给西藏了。
阿扎、韩书力、于小冬画作:金瓶掣签藏族人口280万人,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住在西藏的藏族叫“博巴”;住在四川的藏族叫“康巴”;住在甘肃、青海的藏族叫“安多哇”;住在云南的藏族叫“嘉戎哇”。语言属汉藏语系的缅藏语支藏语,大多数人信喇嘛教。西藏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8%左右,除藏族外,还有汉族、门巴、珞巴等族人,地势高峻,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东南河谷海拔为1000米,藏北高原干旱,年降雨200毫米,藏东南河谷降雨3000毫米。主要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江孜、昌都、林芝、亚东等,主要名胜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唐蕃会盟碑等。从以上历史沿革、地理、人文都足以说明西藏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妄图想从中国把西藏分裂出去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西藏的的喇嘛教分为格鲁派(黄教)、噶当派(红教)、噶举派(白教)、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当格鲁派(黄教)兴起势力壮大后,噶当派热振活佛该宗皈依黄教。热振呼图克图是清代四大呼图克图之一,两度摄政西藏政权。宗喀巴创立黄教后,黄教迅速发展壮大。形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统领喇嘛教。达赖喇嘛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之一,“达赖”蒙语是大海的意思;藏语是“上师”的意思。明朝万历八年(1580 年)土默特古俺答汗尊格鲁派领袖锁南嘉错为“达赖喇嘛”(即三世达赖,前二世是追封的),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中央政府册封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错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地位,此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必经中央王朝册封,成为定制。
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像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1543——1588)是前藏哲蚌寺主持,万历六年(1578)应明封顺义王俺答汗的邀请到青海仰华寺相会,俺答汗赠以“瓦齐尔达赖喇嘛”称号,自此格鲁派广泛传播于蒙古族地区,包头的五当召就是最大藏传佛教寺院。明朝挽力十五年,朝廷封他为“朵尔只唱达赖喇嘛”并召他进京。这是达赖喇嘛封号的开始起源。翌年卒于赴京途中。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错(1617——1682)前藏穷结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四世班禅的襄助下,凭借青海固始汗的兵力,一举消灭了噶举派藏巴汗,建立了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奴隶、封建政权。次年受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确定了达赖喇嘛在西藏政教地位。现在的达赖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 )。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1959年,西藏一部分农奴主为了抗拒民主改革,发动了武装叛乱。达赖十四世出走印度。
班禅四世罗桑却吉坚赞(1567——1662)后藏人,扎什伦布寺主持,为四世、五世达赖喇嘛的戒师。倡导联结固始汗为外援,对格鲁派起过转危为安的作用。崇祯十五年,固始汗率兵进军西藏,消灭了噶举派藏巴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 地方政权。他曾与五世达赖喇嘛,固始汗谴使清朝,死后,五世达赖喇嘛决定选定转世灵童,建立班禅系统。班:梵语为“精通五明的学者”,禅:藏语为“大”的意思,额尔德尼:满语为“宝”的意思。清朝顺治二年(1645)和硕蒙古固始汗尊格鲁派喇嘛教领袖人物落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即四世班禅,前三世为追认的)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朝政府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额尔德尼的地位,班禅转世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现在的却吉杰布为十一世班禅。清朝对西藏、蒙古的活佛是非常重视的,为了边防的安全、民族融合、保边安民采取的重要措施。顺治九年(1650)为了迎接五世达赖喇嘛朝觐,在北京德胜门外修建了西黄寺,专供五世达赖喇嘛居住使用。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值乾隆七十寿辰,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前来承德避暑山庄祝寿,乾隆在避暑山庄北边的狮子沟阳坡建立了“须弥福寿之庙”,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的样子,供班禅居住讲经。“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翻译。“扎什”是福寿,“伦布”是须弥,扎什伦布是吉祥山的意思。乾隆三十二年为庆祝其母钮古录氏80 大寿,在承德避暑山庄北边狮子沟阳坡建了“普陀宗乘之庙”,为布达拉宫的音译。也叫小布达拉宫。为前来拜寿的少数民族首领作为道场。在其内的“秘密胜境”中供奉有黄教佛祖宗喀巴,贾曹杰(宗喀巴的大弟子,二代继承人),克里杰(宗喀巴的二弟子,三代继承人,被追认为一世班禅),根敦朱巴(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噶桑嘉错(十世达赖)清朝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增强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巩固中央王朝政权。不论是从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的角度来看,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今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杀的暴力事件,这一伙暴头喊西藏独立。拉萨数十家商店、学校、医院、被破坏,无故的群众被杀,或被致残。真是目不残忍,穷凶恶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博鳌论坛上讲的“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是分裂祖国的问题。”流亡印度的达兰萨拉的达赖喇嘛是这些暴头的支持者,他们妄图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说什么“四水六岗”(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当时有一个康区理塘(今甘孜州理塘县)人恩珠、贡布扎西,早年曾在拉萨经商,在拉萨的康巴人间,以及在康区巴塘、理塘等地都具有一定的威信。他在拉萨秘密串联流亡来的康巴人,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以募捐向达赖喇嘛献造黄金宝座为名,组织了四水六岗卫教军(按:藏语“曲西岗珠”,四水指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六岗指的是在这四条江河流域的西藏地区;“四水六岗” 狭义上指康区,广义上泛指整个藏区。)组织。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三日,四水六岗组织召集各路人马秘密开会,清点人数,计有二千二百余人,皆自带马匹与武器,除步枪、猎枪外,多为刀矛等,大部分为康巴人,少数为安多人。什么“大西藏”,并在奥运会火炬传递中冲击了中国驻16个国家的大使馆,真是令人气愤。
民国早期中国地图附录:喇嘛教寺院、达赖喇嘛、班禅
布达拉宫:梵语为佛教圣地,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为迎接文成公主在此建宫殿,后世屡有修建,五世达赖喇嘛被清朝册封后,在此建成了达赖冬宫,历时50年达到今天的规模。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气势巍峨,体现了汉藏文化融合的特征,高110米,13层,东西长360米,有达赖灵骨塔8座,塔身被金皮包裹,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藏官的诏书、封诰、印鉴、礼品、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
罗布林卡罗布林卡:为七世达赖修建的夏宫,面积36万平方米。
哲蚌寺哲蚌寺:在拉萨市西北5公里的半山坡上,为明永乐14年(1146)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绛失却杰修建。庙宇连接,规模宏大层次错落有致。内设果芒、罗色林、德央、阿巴四个扎仓(经学院),僧人编制7700人,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主体建筑大经堂容纳8000人,雕柱精美,雄伟壮观。寺西南为甘丹颇章(宫殿)建于明嘉靖9年,(1530)为二世至五世达赖居住的地方,历世达赖以此寺为母寺,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
色拉寺色拉寺:在拉萨市北3公里,明永乐18年由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绛钦却杰在公元1434年受封大慈王兴建。内设结巴、满巴、扎巴三个扎仓(经学院)僧人编制5500人,寺内有绛钦却杰从北京带回的《大藏经》和旃檀木雕刻的十六尊为一组的佛像一套,明代内地织造的大慈法王缂丝像一幅。
甘丹寺甘丹寺:在西藏达孜县内的拉萨河南岸的古尔山上,为明代永乐7年(1409 )由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创建的。为格鲁派第一座寺院,楼群重叠,外观巍峨。僧人编制3300人。宗喀巴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主甘巴赤巴居于此寺中,寺内藏有明代以来的文物甚多。保存有宗喀本遗体灵塔。
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在西藏日喀则县南的尼色日山下,明正统12年(1447)由喇嘛教创始人宗喀巴的门徒根敦主建,是班禅四世以及历世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依山傍水,楼层高耸,金顶碧瓦,庄严巍峨城垣周围2公里。寺内设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仓。殿堂处处壁画生动,风格各异,有历代班禅灵塔,塔身裹银皮,镶嵌各色宝石辉煌灿烂,耀人夺目。藏有佛像、供器、唐卡、瓷器、明清皇帝颁发的大量金玉印章、封诰敕书,镌刻有八寺八文“大司徒印”是研究西藏古代文化和汉藏关系的重要资料。
塔尔寺塔尔寺: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得名于大金瓦寺中的纪念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始建于明嘉靖39年(1560)是黄教六大寺之一,每年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四次法会。酥油花、堆绣、壁画为“三绝”起因了汉蒙藏民族前来瞻仰朝拜成西北地区的喇嘛教中心,东南亚地区也友人前来朝拜。大金瓦寺为汉式宫殿三檐歇山式建筑,雄伟壮观,相传宗喀巴出生在此,其母将胞衣埋在大金寺正中,即现在的大银塔的底下,后来张出了一株菩提树,十万片叶子现出了“狮子吼佛像一尊,其母心疑,在此建了一座小塔,后人在小塔的基础上建了高11米的大银塔,形成了寺院的名称“塔尔寺”。康熙15年青海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1300两白银10000两,将屋顶改为镏金铜瓦。清朝乾隆5年(1740)藏王颇罗鼐布施巨款安装屋脊饰品,殿内陈设了金灯、银灯、铜灯、象牙、古瓶等饰品法器,乾隆赐匾额“梵教法幢”一幅。大金瓦殿两侧各供奉弥勒佛一尊右殿是明万历5年(1577)修建;左殿是明万历22年(1599)修建。大经堂可容纳两千人诵经,内设四扎仓:参尼仓(显宗学院);尼巴仓(密宗学院);丁科仓(时轮学院);曼巴仓(医学院)。还有小金瓦寺、小花寺、大厨房、九间殿等。如意塔,为乾隆41年(1776)修建,尖顶上圆下方,纪念释迦牟尼八件七事,降生时行走七步,步步生莲花;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一切妖魔;涅槃塔,纪念释迦牟尼不生不灭;过六塔,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菩提塔。大拉浪,建于顺治7年(1650)是达赖、班禅居住地。
塔尔寺三绝:酥油花,白酥油揉入各种颜色做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壁画,每年六月将十数丈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谓之晒佛,瞻仰者万人。堆绣: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的图案,塞入羊毛、棉花在布幔上绣成具有立体感的佛像、动植物等。
拉卜楞寺:在甘肃省夏河县西1公里处,面南曼达拉山,北依龙山,中间大夏河流经,寺院坐落在盆地中,为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康熙48年(1709)修建,占地1300亩,设六个扎仓,十八个囊欠,十六个拉康,以金塔、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等建筑遍布山腰,崇楼广宇,金瓦朱薨,墙垣均红、黄色,寺顶四隅立铜质镏金宝瓶,飞檐描金错彩,华丽非常,。其中寿喜寺为六层宫殿,内供铜佛一尊,是全寺的最高处。僧舍万间,建于平地,粉垩如雪。有千手千眼观音殿。寺院内藏文物数万件,经典书籍六万册。扎仓:藏语为学院;拉康:藏语为佛寺;囊欠:活佛公署。
热振寺;在西藏林周县,北宋元佑6年(1056)喇嘛教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修建,是噶当派第一佛寺,格鲁派兴起后归依了黄教。该寺主持热振呼图克图是清代西藏四大呼图克图之一。两度摄政西藏政权。
楚布寺:在西藏对龙德庆县,南宋淳熙14年(1137)由喇嘛教噶举派(白教)噶玛支系(简称噶伦噶举派)创始人松钦巴主持修建。寺主被封为“如来大宝法王”。
多吉扎伦寺:在西藏贡嘎县雅鲁藏布江岸边,16世纪喇嘛教宁玛派(红教)僧人西道杰修建,与“敏殊林寺”、“桑伊寺”为红教中心。
白居寺:在西藏江孜县城区,15世纪为江孜政府封建势力饶丹贡桑帕与僧人克主杰修建,属花教。萨迦寺:在西藏萨迦县,北宋熙宁6年(1073)由喇嘛教萨迦派(花教)创始人衮却杰修建,与白居司寺均为花教寺院。
“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俺答汗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达赖一世名根敦朱巴(1391~1474)。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他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在后藏日喀则创建了扎什伦布寺,并担任该寺第一任法台。 达赖二世名根敦嘉措(1475~1542)。一生曾任扎什伦布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并在西藏山南拉摩郎错(湖)畔创建了曲科甲寺。 达赖三世名索南嘉措(1543~1588)。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并在康区理塘地方建立了春科寺。万历年间,蒙古可汗俺答邀请索南嘉措到青海传教,俺答本人和蒙古人民都改信了西藏格鲁派的佛教,并给索南嘉措赠送"圣识一切瓦齐尔达怛达赖喇嘛"的尊号。从此才有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号(后来西藏黄教徒又追认根敦朱巴为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喇嘛)。俺答汗后又邀请索南嘉错到蒙古传教,建立了锡勒图召(喇嘛寺),格鲁派信徒逐渐遍于内、外蒙古。 达赖四世名云丹嘉措(1589~1616),历代其他达赖都是藏族,唯有四世达赖云丹嘉错是蒙古族。万历三十年(1602)被西藏三大寺代表迎回西藏,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 达赖五世名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明末,他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合谋,派人赴新疆密召蒙古固始汗率部进入西藏,推翻了佛教噶举派(白教)法王和农奴主实力人物藏巴汗的统治。顺治九年(1652),达赖五世来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次年返回西藏。返藏途中,清世祖派人送去金册金印,册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达怛达达赖喇嘛"。 达赖六世名仓央嘉措(1683~1706)是山南达旺人,是诗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固始汗之孙拉藏汗与第巴桑结嘉错之间发生冲突,拉藏杀第巴桑结嘉错,废黜达赖六世仓央嘉措。不久,达赖六世病逝,西藏也一度为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所控制,直至康熙五十九年,清朝政府才恢复了对西藏的统治。达赖六世很有文学修养,他的抒情诗集在西藏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达赖七世名噶桑嘉措(1708~1757)。康熙五十九年由清朝政府派往西藏平叛的军队护送到拉萨。雍正五年(1727),西藏地方又由西藏农奴主的实力人物噶卜伦阿尔布巴,隆布鼐,扎尔鼐等策划,发动武装叛乱,杀首席噶布伦康济鼐。雍正帝又派兵入藏平定了叛乱。为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雍正帝决定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正、副二人,其地位与达赖平等,在达赖之下仍设藏王一人,由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继任,受达赖与驻藏大臣的共同领导,处理西藏地方的日常政务。乾隆十四年(1749),藏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阴谋叛乱,乾隆帝平定叛乱后,决定废除藏王制,政务由噶厦(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受达赖与驻藏大臣的直接领导。 达赖八世名强白嘉措(1758~1804)。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尼泊尔)人以边界课税纠纷为借口大举侵入西藏,占领了整个后藏地区,班禅七世丹白尼马从扎什伦布寺逃至拉萨避难。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军入藏,收复失地。次年,清军在西藏大败廓尔喀人,廓尔喀国王向清军投降,并立誓永不侵藏,清军乃从西藏撤回。为整顿西藏地方的政务,使其长治久安,乾隆帝令福康安与达赖八世强白嘉措,班禅七世丹白尼马协商,共同议定了《钦定西藏章程》(又名二十九条章程),对西藏的官制,司法,货币,税收,交通,宗教,军事,外事、差役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清朝政府对西藏地方事务的一次重大改革,该章程一直沿用到清末。 达赖九世名隆朵嘉措,只活了十一岁。达赖十世名楚臣嘉措(1816~1837),只活了二十二岁。达赖十一世名凯珠嘉措(1838~1855),只活了十八岁。达赖十二世名成烈嘉措(1856~1875),只活了二十岁。他们都短命而死,是因为当时清朝政府已日趋腐败,驻藏大臣多老朽昏庸,西藏农奴主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逐渐激化,故这几世达赖都作了西藏大农奴主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达赖十三世名土登嘉措(1876~1933)。在位初期,西藏受到英国侵略。他虽力主抵抗,但终因兵败而避难于外蒙古。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第二次条约签订后,清又重新取得对西藏的部分主权,达赖十三世也返回拉萨。但因与驻藏大臣发生矛盾,遂于1910年逃往印度,投靠了英国。辛亥革命后,重返西藏,在英国的保护下,重掌西藏地方政权。从此西藏处于半独立状态,达四十年之久。
1933年,达赖十三世圆寂。南京国民政府以"致祭"为名,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入藏,追封达赖十三世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黄慕松在拉萨曾与噶厦举行谈判。要求承认西藏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服从中央;中央许可西藏自治;以及班禅九世回藏问题等,均没有获得什么结果。黄慕松返回内地时,留了一部分人,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 达赖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 ),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1959年,西藏一部分农奴主为了抗拒民主改革,发动了武装叛乱。达赖十四世出走印度。
班禅与达赖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班,梵语班智达(pandita)的略称,意为博学之士;禅,藏语意为大;班禅意为大班智达,即大学者。原为后藏(今日喀则地区)一带对佛学知识渊博的高僧的尊称。
班禅是17世纪初,日喀则著名黄教寺院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1567~1662)是当时黄教领袖,因精通佛学而被人尊称为班禅。明崇祯十五年(1642)蒙古和硕特部领袖顾实汗消灭与黄教为敌的藏巴汗,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权。清顺治二年(1645),固始汗在罗桑却吉坚赞原有班禅尊称的基础上赠给他“班禅博克多”的称号(博克多,蒙语对智勇兼备人物的尊称)。康熙元年(1662)罗桑却吉坚赞圆寂,他的弟子、黄教另一领袖达赖五世为他寻找转世“灵童”,从此黄教建立了班禅活佛系统。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四世,班禅三世罗桑顿主(Blo-bzang don-grub,1505~1566)、班禅二世索南乔郎(Bsod-nams phyogs-glang,1439~1504)、班禅一世克主杰•格雷贝桑(Mkhas-grub-rie Dge-legsdpal-bzang,1385~1438。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都是追认的。但也有人认为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一世。自班禅四世起,历世班禅都以扎什伦布寺为母寺。班禅五世名罗桑意希(Blo-bzang ye-shes,1663~1737)。康熙五十二年清朝派官员进藏封他为“斑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满语珍宝之意),赐金册金印。从此班禅的宗教地位得到清朝中央的确认。班禅六世贝丹意希(Dpal-ldan ye-shes,1738~1780)是第一个到过内地的班禅,他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先后到承德、北京,祝贺乾隆帝七十寿辰,当年冬圆寂于北京。五十六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侵略后藏,班禅七世丹贝尼玛(Bstan-pa’i nyi-ma,1781~1853)退避拉萨,与达赖八世吁请清朝救援。班禅八世丹贝旺秋(Bstan-ps’i dbang-phyug,1854~1882)二十八岁圆寂。班禅九世却吉尼玛(Chos-kyi nyi-ma,1883~1937)因受达赖十三世排斥,于1924年逃至内地,1937年返藏受阻,圆寂于青海玉树。确吉坚赞(Chos-kyi rgyal-mtshan,1938~1989)为班禅十世,于1989年1月28日在日喀则圆寂。 十一世班禅坚赞诺布(1990—— )属马,1990年2月13日出生于西藏自治区嘉黎县一普通藏族家庭。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