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心
4月10日,晴转阴。
阅读书目:《读心术》。
作者:亨利克·费克萨斯,瑞典著名读心术大师、沟通艺术家、激励讲师、演说家。他将心理学、沟通学和生活场景融为一体,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固有的态度和看法。《读心术》是他的第一本书,2007年一经推出就轰动欧洲。迄今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已成为众多沟通培训学校的知名教材。他的作品《读爱术》、《影响力的游戏》同样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洞察人心金句:
1.如果我跟你类似,你就会理解并喜欢我。如果你喜欢我,你就会想赞同我。
2.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暴露内心很多信息,即使我们竭力掩饰时,也是如此。可是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善于解读这些信息。
3.做到真正的“读心”要做到由表及里——了解别人的思维方式,是更高的技巧。如何了解?看他的眼睛。
4.不要光看别人在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他的动作、声音、甚至呼吸,都在向你吐露他的真实想法。
5.与其让别人不做什么,不如直接告诉别人你想让他们做什么。
记录与感悟:本书里有一整套技巧,可以帮你由表及里地观察交流对象,再由内到外地影响对方。你会发现,“读心”原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做,学会“读心术”能让你的生活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一、沟通中,先让自己与对方同步,再让他跟随你的节奏。
和交流的对象建立亲善关系,必须从肢体语言开始。
对自己声音进行调整,也是建立亲善关系的好帮手。
呼吸的节奏,是你意想不到的武器。从感受对方讲话的停顿入手,体会他呼吸的节奏。
建立亲善关系的关键,在于观察与模仿。一定要反复练习,不能让对方意识到你在刻意为之,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二、细节入手,了解对方的思维习惯
人在调动不同感官思维时,眼睛的运动方式有特定的规律。在回忆头脑中的视觉图像时,眼睛会向左上方看;创建新的视觉图像时,朝右上方看;回忆声音线索时,眼睛向左平视;有新的想法时,眼睛向右平视(因为人们会在大脑中用语言向自己提建议);在调动身体感觉与情感记忆时,眼睛向下方看。
人的思维形式可以分为视觉倾向、听觉倾向、动觉倾向和中立倾向。每一种思维倾向的人,在语言表达上都有不同的习惯。
倾向视觉思维的人,一般语速比较快,因为图像闪现比语言表达要快,他们的语速要跟上头脑中的记忆形象。他言辞中,经常会出现有关视觉的词句,比如画面、预见、光明等等。
倾向听觉思维的人,说话语速相对慢一些,和人交流时,好像在侧着头专心聆听一样。他们自己也会用悦耳的、有节奏的、富于变化的声音讲话。语言中多出现有关声音的词汇。
倾向动觉思维的人,往往在头脑中先确定自己回忆中的感受是否确切,再开口说话,所以他们的语速往往更加缓慢,更加深沉。但有时也恰恰相反,说话节奏更快,语调更激昂。他们不习惯和人眼神交流,常常是肢体的接触。他们的言语中,经常出现表达感觉的词语。
中立倾向的人,没有特别明显的外在表现。说话比较像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议论文,经常用到“思考”、“注意”、“理解”、“学习”这些词语。
三、察言观色,洞悉对方的内心感情
人最常见的情绪有七种,分别是惊讶、悲伤、愤怒、恐惧、厌恶、轻蔑和快乐。
惊讶是持续最短的表情,只有几秒钟。
悲伤是持续最久的情绪,目光向下,眼皮低垂,往往被看作是悲伤的特征。此时如果他的眉毛和额头没有任何变化,那么他的“悲伤”绝对是假的。真正的悲伤会让眉头向上,额头中间出现垂直的细纹。
紧闭的嘴巴,是愤怒降临的征兆。眉毛整体更加紧凑,眼皮紧张,有力地凝视,这些都是愤怒无法掩饰的特征。
人在恐惧时,眉头会不由自主地上扬,比惊讶时更加紧张。瞳孔缩小也是恐惧的明显特征。
人在厌恶时,眉毛会降低,鼻梁上会出现皱纹。即使极力做出微笑的表情,鼻梁上的皱纹也会将内心的感受出卖。
如果说厌恶是远离,蔑视就是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不必刻意观察,也能感受到这种让人不舒服的优越感。
判断别人是否快乐,就看他眼睛周围的轮匝肌。眼部肌肉是最难控制的肌肉,真正的快乐会让眼睛附近轮匝肌不由自主变得紧张起来。
四、几个不可不知的读心术小技巧
借助微表情、微动作可以成为测谎专家。如果说话的时候突然提高声调、加快语速,那他极有可能是在掩饰内心的不安。同样,如果不是因为悲伤难过,语速变得缓慢、语调变得低沉,也通常意味着羞愧不安。
背诵下来的谎话,总是一模一样的说辞;讲真相的时候,才可能每次都补充新的内容。所以,要求对方每次把细节描绘地更详细一点,也是一个识破谎言的好办法。
微微侧一点头,用眼睛看向他,当他发现自己被注视时,千万不要扭头避开,只移动眼神看向别处。如此两次之后,把你的眼神移向地面。用这个方法,女性可以“吸引”心仪的男士过来与你说话。
在别人心中建立一个“心锚”。大家都知道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引发对方相应的心理感受。
用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引发对方相应的心理感受,就可以在别人心中建立一个“心锚”。
本书介绍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技巧的运用洞察人心的整套方法论,人心是世间最神秘的,迄今为止,对人性为何如此复杂及其产生的原理仍然未能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不过这不妨碍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本书就是这样应用性的方法论。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物之间应该都存在一个彼此驯化的过程,因此这样的洞察技巧从某种角度也是驯化的技巧。可是技巧只是技巧,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最终需要的仍应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