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180)
【原书卷十四·一三】
叶书山侍讲,常为余夸陶京山同年之孙、名涣悦者,英异不群,时才八九岁。稍长,好吟诗,尤好余诗,大半成诵。《偶成》云:“午课初完卧短床,立春节过昼微长。高檐向日难留雪,小室藏花易贮香。阶下绿初浮远草,路旁青未上垂杨。呼僮添贮炉中火,午后温馨薄暮凉。”又:“人因待月窗常启,书是传诗口不封。”贺余生子云:“公有未全天必补,老犹得见子非迟。”俱有剑南风味。惜侍讲先亡,未之见也!
叶书山,即叶酉(生卒年不详,约1754前后在世),字书山,安徽桐城人。少不喜为科举文。家贫,尝为童子师。志行坚确,不妄与人交。读书奋发,虽雪夜不辍。乾隆元年(1736)由国子生荐举博学鸿词。四年(1739)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提督湖南学政,屡升至左庶子。酉精于经学,师从同乡方苞。著有《春秋究遗》十六卷,《诗经拾遗》十三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侍讲,音shì jiǎng,官名,从四品。唐开元十三年(725)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咸平二年(999)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后又置侍读、侍讲,天章阁亦有侍讲,皆以他官中之文学之士兼充,掌读经史,释疑义,备顾问应对。宋神宗后,太子官亦有侍读、侍讲。宋后各代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翰林院另有侍读、侍讲,合称讲读。清并于内阁置侍读学士与侍读,掌典领奏章,勘对公文,不用翰林出身人担任,与翰林官不同。
陶京山,即陶绍景(生卒年不详),字京山,江苏上元人。清乾隆三年(1738)解元,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台湾知县;二十九年(1764)署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陶涣悦(生卒年不详),字观文,号怡云,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袁枚同年陶绍景孙,亦是袁枚诗弟子。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官至户部郎中。著有《自怡轩初稿》。《小仓山房文集》卷二一有《陶怡云诗序》。
剑南,指南宋诗人陆游。陆游生当金兵入侵之时,中年到过南郑前线,所以抗金与收复失地是其该时期诗歌的主旋律。为纪念在川、陕的军旅生活,作者把该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该诗集共八十五卷,收录诗词九千三百四十四首。后人由此亦称其“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