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学

人是如何学习的14(学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迁移)

2021-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梦回唐朝_a324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广泛的目标而提取信息——学习以某种形式向其他环境迁移。在这意义上,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社区和工作场所等日常场景。既然任务间的迁移有赖于迁移和学习经验之间的相似性,那么促进从学校向其他场景迁移的重要策略,就是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必须面对的非学校环境。由于这些环境变化速度快,因此重要的是寻求能帮助学生开发适应性专业知识特征的方法。

关于人们是如何在许多实践情景中行使职责的问题,许多科学家包括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做了研究。日常场景与学校环境的一个主要反差是,后者相对其他环境更重视个体的表现。

学校与日常情景的第二个主要反差是,相对于学校的“脑力劳动”,日常场景大量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在实践环境中使用工具有助于人们在工作中少出差错。新技术使学校的学生能够像现场的专业人员那样使用工具。熟练地使用相关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促进领域间迁移的方法。

学校与日常环境的第三个反差是,学校常常强调抽象推理而日常场景经常应用情境化的推理。当抽象的逻辑点镶嵌在具体的情境中时,推理能力得到改进。

情境化推理也有潜在的问题,大体上与过度情境化的知识相类似。

日常情境的分析对教育具有潜在的含义,这些含义具有诱惑力但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细致研究。关于学习是否应该围绕非学校场景中经常遇到的真实问题和项目来组织的观点很有吸引力。用约翰·杜威的话来说,“学校应少些为生活做准备,多些关注生活自身”。

迁移研究文献也突出了一些在特殊的情境中学习的潜在局限。仅仅学习操作程序和仅仅在单一的情境中学习是不能促进弹性迁移的。迁移研究文献认为最有效的迁移源自具体例子和一般原理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非此则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