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随笔散文

朋友圈里的年夜饭||阳西日记(32)

2024-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治祥
江西的朋友家

2月12日 晴 星期一

腊月二十左右,团年的人家就多了起来。团年饭统称年夜饭,不一定夜里吃,也不一定年三十吃,哪天合适,哪天过年。

腊月间的朋友圈里,天天有人晒年夜饭。一律很丰盛,大碗,大盘,大盆,鸡鸭鱼肉加海鲜,层层叠叠,像极了公款吃喝,看都看饱了。看得多了,替他们发愁。

宁夏的朋友家

下午游泳后多少有了点食欲,不想吃别的,想吃面。

像我这么不讲究的人,从腊月三十到今天,按北方的说法,也是天天吃硬菜,鱼,虾,香肠,酱牛肉,盐焗鸡,变着花样吃。一顿吃不了,下顿接着吃。从前盼过年,盼啥,盼着吃好的。如果吃好的意味着过年,如今就是天天在过年了。

在前天的日记中曾写道:从前的过年,是一年到头节衣缩食之后的释放。春节,是我们给自己找到的一个大吃大喝的理由。除了春节,还有端午,还有中秋,还有腊八,面朝黄土的人得以短暂地直起了腰,快乐地享受一回生活。我还想说的是,从前越重视吃,越是说明“吃”很成问题;越是成问题,就越是重视吃,而且特别能吃。

会理的朋友家

年夜饭成为过年的重头戏,成了365天中最隆重、相对而言最丰盛的一顿饭,其文化意义恐怕不仅仅是全家团圆那么简单。一年到头,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唯有这一顿必须吃好吃够。既然一年中只能敞开肚子吃这一顿,家庭成员自然一个都不能少。没吃没喝,团什么圆、聚什么聚?有吃有喝,皆大欢喜。吃饱了喝足了开心了就得唱得跳,得舞龙灯扭秧歌。过年,终于由单一的吃演变成了盛大的节日。归根结底,这里面的文化基因就是个“吃”。

四川人从前管吃肉叫“打牙祭”,幽默中透着无奈。谁都明白,古人祭天,祭神,祭祖宗,讲究的要用猪牛羊三牲,顶不济也得有一块刀头,即切得比较方正的肉。“打牙祭”祭的是牙齿,可见牙齿要嚼一回肉有多不容易。在一切食物和日用品均须凭票供应的紧缺时代,像我们这种正在长身体的孩子,饭量大得惊人。实在馋得狠了,吃过蝉,蚱蜢,老鼠,还有屎克郎。烤着吃,能香死个人。

朋友的女儿在英国

还记得已经到了1983年,粮食还定量。我当时是四川锅炉厂工人,每月定量35斤,完全不够吃。因为发表了小说,被广电局长看上了,要我去当记者。一打听,记者的定量是27斤,更加不够吃了。很纠结。为这,家里开了个会,妻子说没关系,她家没男孩,粮食有节余。这才委委屈屈当了记者。

记者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改革开放,亲历从不够吃到吃不了,从没吃的到为吃什么发愁。有趣的是,明明已经不缺吃了,明明已经在减肥了,明明已经三高了,年夜饭照样不敢有丝毫马虎,凡是能摆上餐桌的,尽量摆。吃的是气氛,是形式。广义的文化是习俗,年夜饭吃的就是习俗。从前,我们吃的是不自信,如今比较自信了,却习惯了这样吃。

相当长一段时间,过年都很忙。魏家团年,岳父母家团年,兄弟姐妹轮流请客,从年三十吃到大年十五,转着圈儿吃,一家比一家丰盛。后来改革了,从老大开始,轮流主办。再后来又改革,主办方掏钱,由餐厅承办。对于吃,越来越没有积极性。

西昌的朋友家

与消极过年同时,饭局也发生了变化。从前有人请客,客人很有面子;如今刚好相反,客人肯去赴宴,主人很有面子。请客,是要提前通知的。先问对方有没有安排,没有,再说准备何时何地一聚。讨厌的是,张三没有安排李四有,李四没有安排王二有,不就是吃顿饭么,又不是没吃过!请客,无非是联络感情,无非也是一种仪式。

那么,年味的越来越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异地过年,会不会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和社会的进步?

逢年过节,难得放松,难得休闲,其实没必要在吃上面花太多的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