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是你入戏太深
让人忍受了最大的痛苦才死去,这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中国政治的精髓。
莫言《檀香刑》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就像李佩甫的平原、迟子建的北世界、贾平凹的秦岭一样。这本书发生的地点依旧是莫言最为熟悉并热衷于描写的山东高密乡东北部分。
只不过这次是来到了晚清年间,来到那个错综复杂,势力交错的年代,大背景是德国人要在山东修铁路,直接从民众、地方官、刽子手、义和团几个角度来建构全书。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对作者要求极高,要求作者要有极为深厚的积累与认知。因为一个作者如果写一些离自己太遥远的事儿会很容易陷入陌生与想象的困境里,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变得十分空洞,当下市面上的很多历史小说都是这样,所以很多批评家并不建议读者选择历史小说阅读。但《檀香刑》是个例外,全书突破了较为庸俗平淡的历史小说,将那个年代所有阶层人们的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而处于整个故事的中心是一个名叫孙媚娘的民女。孙媚娘的亲爹孙丙参加义和团活动被自己的情人,当地的地方官钱丁所羁押。她的丈夫赵小甲是一个弱智呆傻的人,而她的公公赵甲是当时最好的刽子手,当然了,他也是要为她亲爹处以“檀香刑”的行刑者。
于是她处在了事情旋涡的正中心。但如果我们抛开这些东西来看,她无疑是那个年代的进步女性。首先,她小时候未缠足,拥有一双大脚,但她却不以为耻,还故意表现出来。要知道在那个封建的旧社会里,这是极为不允许的。
而对于缠足这个意象,在文学也是经常出现,比如冯骥才先生的《三寸金莲》。但在这里,未缠足象征着赵媚娘个性解放。此外,她因生活被迫嫁给了赵小甲。但在遇到钱丁后,用现在的话,迷上了,找到了真爱,便主动献身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是不受妇道的行为,但如果咱们转念一想,她当初的婚嫁完全非自愿的,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呢?所以全书用了“放脚”这个意象代表着她对世俗的不屑,对真爱的追求。
无疑,这样的女性在全书极具进步意义,因为她代表着对封建秩序的反抗,对自己所喜欢事务的追求。这里依旧暂不讨论关于女性主义的话题。
回过头来讲她的公公,赵甲,这位在当时被称为“大姥姥”的清廷最为“杰出”的刽子手,作者详细写了他的人生。对他来说,刑罚已经融入他生命,成为一种“艺术。”他对死刑犯最大的尊重就是把“活儿”做得漂亮,让死刑犯能够不受痛苦而死。
书中详细写了他的三次行刑。
第一次是对刘光第的行刑。刘光第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赵甲与他的结识可追随到一次寺庙里的施粥,这位官员竟清贫至需要前来领取布施的粥品给赵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赵甲好奇跟踪他,发现他家果然一贫如洗。之后刘光第调任刑部,在春节的“值班”里拿出烧鸡和酒与这些底层的刽子手、典狱们相聚甚欢,互相交心。
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刘光第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执刑者正是赵甲。赵甲不断打磨自己的刀,以不让刘光第受到过多的痛苦作为对这位爱国志士的尊重,这同时也是他与刘光第的约定,或许也是他身为一个刽子手的温情所在。
但他在砍下刘光第脑袋的瞬间,忽然天旋地转。
他将身体闪电般地转了半圈,刘光第的头颅,就落在了他的手里。他感到,刘的头沉重极了,是他砍掉的所有头颅中最沉重的一颗。他感到握刀的手和提着刘头的手都有些酸胀。
莫言《檀香刑》
第二次面对的是潜伏在袁世凯身边暗杀失败的钱雄飞。这是一个拥有近乎完美体魄的爱国志士,他被袁世凯处以凌迟(将犯人身体如片烤鸭一样,用刀片至500刀。等到500刀时,犯人才死去。)赵甲的活儿依旧是那么的“漂亮“,因此受到袁世凯的赏识,并得到老佛爷的接见,赏了他一官半职告老还乡。这对于刽子手来说,这莫大的荣誉。
因为在清代,用现在的话来说,刽子手都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没有工资,仅靠行刑时沿途向店家的乞讨为生。
第三次面对的是媚娘的亲生父亲,他为了报恩,答应袁世凯对孙丙实施“檀香刑”(用经过精心处理的檀香木从肛钉入……穿至脖子,可挂在大街上,五天后让他眼睁睁地看着德国人修的铁路通车才死去。该刑罚从古代处罚用肛偷盗银库里的工作人员那儿得到启发与发展。)
说了这么多,咱们似乎都没有说到这位参与义和团运动的孙丙,他在书中其实原本只是一个演戏,唱猫腔的艺人,可他最后却入了戏。
这一次,您笃定了自己要进戏,演戏,演戏,演到了最后自己也成了戏。
莫言《檀香刑》
孙媚娘的父亲孙丙是高东北密乡人,猫腔班班主,在猫腔戏这个行当里属于“猫王”级别的人物,开创了猫腔以及各种剧目,但他私生活不太检点(搞艺术的通病?),有一副极美的胡须,也因为这副胡须,让他从一个唱戏的变成了高密乡里义和团的坛主。
事情源于他在饭馆里与官府里一位小兵的斗气,非要说自己的胡须天下第一,而官老爷钱丁(媚娘出轨的对象)也拥有一副好胡须,一番争论后,孙丙与钱丁以胡须为赌注进行斗须大赛。
这就是他入戏的开始。
在斗须时,钱丁作弊获胜并以不薅去孙丙胡须大度的方式收获民心。但钱丁的助手却会错意,在当晚便偷偷薅去孙丙的胡须。之后孙媚娘主动献身钱丁,并渴求钱丁给自己的父亲发放些补助。钱丁照做了,于是民心又再一次得到聚拢。
孙丙在拿到官府补助后,与猫腔班的跟班结婚,并生下孩子。少了胡须的他不再唱戏,开了一个茶馆。生活总算是平静向好,但是德国人来,铁路修过来了。一个德国技师强奸了他的老婆,他当场将技师打死。于是他摊上事儿了,在邻居的建议下,他逃出家里,想避一避风头。但是他却没想到家人全被德国杀掉了。
于是他为了报仇,参加了义和团,在高密乡召集了一大群民众(像表演杂技一样进戏,谎称自己是岳飞转世护体),建立了如碉堡般坚固的反抗基地,也让洋人在高密乡吃尽了苦头。八国联军入京后,德国人找来袁世凯,并派出亲兵要求剿灭义和团。德国人在进攻过程中,被民间土法搞得昏头转向,(读者读到这里会很解气)最终拿出了最新式的“大炮。”
而钱丁是体恤百姓的。他害怕这样下去,流血会更为惨重,便与德国人商量自己单枪匹马手擒孙丙就停止对百姓的伤害。德国人起初同意了,可在他生擒孙丙后,却反悔了。(戏中最大的转折)
孙丙入狱后,曾得到孙丙帮助的叫花子群体进行了劫狱,并想通过置换嫌犯来保住孙丙的命运。但计划就要成功的时候,却因个意外失败了。
最后檀香刑顺利执行,唱猫腔戏的人全都聚集在刑场上,流血再一次发生……孙丙最终在德国人通车前,因意外,被钱丁放下檀木,用刀刺死,让他的戏终了。
孙丙的故事完完全全是戏剧的板子,各种戏剧的元素都存在了,也正因为这些戏剧元素的存在,才让他最后活成了一出戏。从最开始的斗须,试想清廷的官员怎么会和平头百姓斗须呢?还有他所精心构建的堡垒,官兵攻不进来,却被钱丁单枪匹马解决;还有在狱中知恩图报的叫花子群体劫狱;最后民众集体下跪为其请求开恩;猫腔粉丝从全国各地涌入(类似于演唱会)……
书中给他安排的所有情节都是极具戏剧化。这些事儿几乎都不可能在那个年代里发生,只能像戏一样,演出来让民众感受到魅力。而且他的每一个故事都极具传统戏剧化的,在流传下来的很多剧目中都有涉及到,甚至都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
孙丙这个人物其实代表着一出戏,一出涵盖有中国传统文化(青天大老爷,侠肝义胆,江湖义气等)的戏剧。但在戏剧最后,不是传统的美好结局让欣赏者大快人心、感到愉悦,而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悲剧。
这也是否象征着传统文化在遭遇时代动荡时所无法避免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