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几周前,听得到例会,那次的得到例会的主题是---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我现在给你出一个问题:请介绍下北京城是怎么一回事?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你会发现你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叙述来说明白这件事情。而且,你的表述很容易变成直述。
问题出现在哪里呢?这里面缺少两个要素:主体+场景
如果我把这个问题修改为:我只有一天的时间来逛北京城,我该如何安排这一天的行程?
这个问题,立刻呈现出了主体(我)和场景(所处的困境)只有一天的时间。
基于这个问题(包含主体和场景),服务者就很容易切入了。
接下来再讲第3个要素:俗见
基于提出的问题,你先给一个大众针对这个问题的常规方案或看法。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说明,大众一天时间来逛北京,一般都是天安门加故宫,颐和园加圆明园。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第4个要素:新知
服务行业从业者,内心始终要有一个线段的概念。被服务者一定要有改变,一定是两点一线,第一个点是刚讲的俗见,线段的另一端就是新知。那餐饮业来举例,一个用餐人,一定是饿着进去,吃饱出来。一个要理发的人,一定是凌乱的头发进去,整齐干净的短发出来。可以看到被服务者一定有所改变。
回到知识服务来看,被服务的主体也一定是从俗见到新知的过程。所以此时,你要否定或转折他的俗见,从而引导出你要交付的新知。
继续拿上面的例子举例,上面那个常规的行程安排有巨大的bug,为什么?因为那样的安排,只玩了一个清代的北京城。这样玩就不够纵深。那么,我的建议是什么呢?(引出新知)天安门一定要去,地标性建筑,否则北京白来了。但天安门出来后就不去颐和园了,应该去美术馆后街那个地方,如三联书店等。玩儿后,附近有一个颐和园的替代方案叫恭王府....介绍完你要交付的新方案。
自此,新知交代完毕,被服务的对象一定有新的收获。
最后一个要素,总结。
总结最好用金句来点睛,因为这也符合峰终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