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想象共同体

在印度 | 特努什戈迪:一座鬼城,一座圣城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饼家日杂
印度特努什戈迪(Dhanushkodi),这座半世纪以来无人居住的茫茫荒野中,竟然出现了两个女人。这张图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我的电脑桌面。

网络上关于特努什戈迪(Dhanushkodi)的旅行攻略并不多,但每个能找得到的旅行指南、包括维基百科,都会在最后友善地提醒你:最好不要独自前往特努什戈迪,更不要在那里过夜!

我发现这个地方也纯属巧合。

当时我在印度中部拉贾斯坦邦的乌代普尔,一路走走停停,在那呆了一个礼拜,有同行的小伙伴说想北上去瓦拉纳西看恒河,但那时6月份,北方热到地表温度接近50摄氏度,我根本不敢去。

于是有一天下午我摊开印度地图,看看有什么地方能去避暑。看来看去,我突然发现这个倒三角形的半岛右下方,有一个非常狭长又奇怪的“触手”,它几乎连接着斯里兰卡,非常有意思。

而且我当时还计划着要去斯里兰卡,于是就把这块地方仔细研究了一下,我想或许能从这个地方搭船去斯里兰卡,而不是飞机,能省下一笔机票费。

结果各种资料搜索一番,发现这里曾经通航,但现在已停航了几十年。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我一定要去这里——仿佛受到了某种感召,我突然下定了这个决心。

于是跟小伙伴分道扬镳,他们去了北方,我则继续往南走。

从乌代普尔往南,这一路我还经过了孟买、果阿、科钦和能看到蒸汽小火车的高山小镇Ooty,再从喀拉拉出发去这个“触手之地”苏摩那半岛(Rameswaram)。

这一路上我再查资料,已经知道了这个半岛的故事——这里是一座拥有一千七百万年前罗摩时代的人造桥的印度教朝圣地,也是一座所有生命毁于1964年冬夜的“鬼城”。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印度地图右下方伸出来的一小条长长的触角,原来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连向来客观冷静的维基百科写它的时候,都带着无限的怜悯与叹息。

当时读到这段维基百科时,我内心都在颤抖。莫名的就为这座素未谋面却又被召唤着的地方感到一种深深的悲伤。

这是我当时的手机里留下来的一张照片,拍的是那时手头的印度地图,第一次看到这个奇怪的“触角”。  

不由得你不信,那天在事发当地的海滩上,我拍完一串幼儿的脚印后,手机就无故失灵了,待离开那里回到苏摩那半岛(Rameswaram)的城里后,才又无故恢复正常。

然而,我的相机在第二天又突然坏了。

这是神秘力量?还是磁场干扰?或偶然事件?不得而知。

从地图上看,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就是一段“亚当桥”(Adam‘s Bridge)的距离,这曾经是连在一起的沙洲,也有轮渡可以往来。(图片来自网络)

从空中鸟瞰,如果把斯里兰卡比作是一颗水滴形的祖母绿宝石,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半岛比作一张凝视着宝石的侧脸,那么班本岛(Pamban)是印度大陆试图伸向触摸宝石小岛的细长触手。

长18公里、宽1公里的特努什戈迪,就是那个触手的尖点,大陆的最尽头、离斯里兰卡最近的地方,亦是印度洋与孟加拉湾交界之处。

当地人都在这片海里游泳,沾一下圣水,因为这是神圣的the Holy Bath,连牛羊也不例外。

“当年,罗摩王子就是从这里过桥抵达楞伽的。”87岁的老渔夫卡利深信不疑地说。

这位蓄着一口长长的白胡子,卡利是当地的老渔夫,他在1967年参加跨越海峡的游泳比赛,从印度游到斯里兰卡。

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传说罗摩王子得到神猴哈奴曼(Hanuman)的帮助,由神猴大军花了5天的时间,在印度大陆与斯里兰卡岛之间建造了一座浮桥,叫做“罗摩桥”(Ram Setu或 Rama's Bridge),用来运送他的武士们去对岸杀死楞伽岛上的魔王拉瓦纳(Ravana),救回爱妻西塔(Sita)。

援救成功之后,罗摩王命令新的楞伽国王Vibhishana毁掉这座桥。Vibhishana站在岛上,朝大陆射了一支箭,弓箭所到之处,路桥尽毁,直到特努什戈迪才停了下来。

特努什戈迪便有了“Dhanushkodi”这个名字,在泰米尔语中意思是“弓的尽头”。

从空中鸟瞰印度和斯里兰卡,特努什戈迪就是连接两座岛的那条细线。(图片来自网络)  

有趣的是,这座在千年史诗传说中已经被摧毁的桥,却被美国太空总署NASA证实了它存在的真实性。

2002年4月,NASA发布了一张航天影像图,清晰地显示出了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断断续续的石灰岩礁石和小沙洲,横穿跨越保克海峡,若隐若现,绵延48公里。在深蓝色的海洋背景上,这一道淡蓝和白色的沙梁非常醒目。

NASA有关人员认为,“它们是真正的地球地质构造,并不是人类活动的证据。”所以,印度人的“罗摩桥”在西方人的认识里,又被成为“亚当桥”(Adam's Bridge)。

它究竟是数千至数万年前形成的天然沙洲,还是一千七百万年前罗摩时代的人造桥?

在印度,这场圣迹与自然地貌之争所带来的影响,除了名字分歧,还有至今尚未平息的政治、宗教和历史的大论战。

从班本岛通往特努什戈迪的海上大桥,可以分别通机动车和火车,它刚好在两片完全不同性格却连在一起的大海交汇点——一边是波涛汹涌的印度洋,另一边则是风平浪静的孟加拉湾。每天傍晚有一趟火车从特努什戈迪开出,刚好能穿过绝美的海上日落。(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形而上的纷争对于当地人来说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真正改变他们人生的,是半个世纪前一个冬夜的一场绝世天劫。

1964年12月22日22:55,一辆从班本岛开往特努什戈迪的653号列车突然遭遇海上飓风,全车110名乘客和5名列车工作人员葬身海底。

这场可怕的海啸持续了三天四夜,至25日傍晚,整座城已被夷为平地,镇上1800多名居民无一幸免。

从班本岛通往特努什戈迪的海上大桥,也是当时海啸出事的一个路段。(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你知道在那场永不可逆转的灾难以前,这个小镇是多么热闹与丰足?

它离旧时的锡兰国是那么近,加上印度教神圣史诗《罗摩衍那》中关于罗摩桥传说的加持,小镇永远都是来来往往的朝圣者、游客和往来于锡兰的纺织商人和各种货物运输船夫,他们活跃在火车站、渡口、旅店、教堂和达摩寺庙。

海啸之后不久,当地政府下令禁止人们居住、前往在那里,并宣布该地为“鬼城”,不允许任何人对它做出任何改变。

至此,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圣城便停留在了1964年的那个冬夜里,变成了沙丘掩埋下的鬼蜮废墟。罗摩桥也真的成为了一个印度古代的传说。

每天早上,苏摩那半岛的印度教徒在沐浴、祈祷。

清晨5点,苏摩那半岛的城里,太阳还在蠢蠢欲动地爬升,裹着像格子床单一般的长腰布的印度男人和缠着纱丽的印度女人们,早已涌入罗摩那萨斯瓦米神庙(Ramanathaswamy Temple)后圣海里沐浴、祈祷,展开一天的平常生活。

这座庙里分布了22个水井,虔诚的印度教徒会遵守时辰与秩序,一处接一处地让庙方的人从水井中取满满一桶水从头倒下去,经历22次的参拜、沐浴。

他们认为这些”圣水”与恒河水一样的珍贵,可以带来某些力量或庇佑。

罗摩那萨斯瓦米神庙,以及苏摩那的小镇居民,他们都非常的淳朴可爱。

苏摩那其实只是一个很纯朴简陋的小城,却是印度教很重要的圣地。在印度教的说法中,信徒们的一生中除了必须要去北印的圣城瓦拉纳西朝圣(甚至是死在那里),也一定不可错过南印的苏摩那与特努什戈迪。

所以不分淡旺季,小城每天都吸引着许多外国观光客和印度本国的朝圣者涌入,当地的旅馆民宿几乎天天客满,一房难求。

神庙门塔前停着一辆辆的三轮突突车,车夫见到旅行者和朝圣者便会大声吆喝:“特努什戈迪!要去特努什戈迪吗?”

从苏摩那的城里出发,可以搭一班公交车前往特努什戈迪,不过车只能到达特努什戈迪沙滩。大部分人选择拼客乘坐一种沙滩吉普车去4公里外的“弓之尽头”的尽头,也有稀稀落落地一些朝圣者步行过去。

蓝到像做梦一样的特努什戈迪沙滩

这一段的海滩其实极美,光脚踩在细沙上非常舒服。沿途还有几段湿地,有非常罕见的白鹭与水鸟。

在一望无垠的沙地芦苇地里,还能看到几个皮肤黝黑的印度妇女在旷野里冲澡,裹着斑斓色彩纱丽。她们是“鬼城”里仅剩的一些渔民,在这里靠捕鱼和售卖一点贝壳类纪念品为生。

随着人迹的出现,我们便差不多到达鬼城小镇的遗址了。

那是游客会流连的地方:被海水冲垮的铁轨、坍塌的邮局、教堂诵经台前雕刻的祷告……它们都还在那里。海藻的缠绕、沙漠的掩埋和海水的侵蚀也不足以对它造成威胁。半个世纪后,你今天依然能根据现场的残骸构建想想中的小镇的大致原貌。

鬼城小镇的遗址,被海水冲垮的铁轨、坍塌的邮局、教堂诵经台前雕刻的祷告……

小镇遗址再往前走几百米,是真正的尽头的尽头,等待你的是两片完全不同性格却连在一起的大海交汇——波涛汹涌的印度洋与风平浪静的孟加拉湾。

站在介于两水之间那道略高于海面的沙滩上,能感受到从单侧卷起的浪花,与另一侧羞涩退回大海的潮汐,眼里可见的蓝色越来越辽阔……

朝圣者们便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朝圣仪式。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印度本国的普通信众,也有穿着橙色布袍的僧人。

僧人会背一个单肩方布袋,装着鲜花、熏香、彩色的香料粉末和剃须刀等祭祀用的材料,用于帮助虔诚的信众剃须、祷告及沐浴。

我们游客眼中的“鬼城”,在僧人心目中则是“圣城”。

在地球瞬息万变的今天,特努什戈迪用一座城的代价换来了“永恒”的存在,换来了另一种对生命的致敬。如同在传说中的那支弓箭,摧毁了别处的记忆与时间,唯独停留了在这里。

·End· 

  请点击下方图片看更多 

往期 #在印度# 系列文章

在印度 | 五个性骚扰故事 - 迷人的国际杀人犯

在印度 | 五个性骚扰故事 - 午夜火车上的醉汉

在印度 | 五个性骚扰故事 - 中产大叔的暗示

在印度 | 五个性骚扰故事 - 我不是AV女优

在印度 | 五个性骚扰故事 - 恒河的湿婆神力量

在印度 | 终于开放电子签,来个饼家环印速写

在印度 | 古马尔瓦王国的旅人驿站

死在瓦拉纳西的思考

风物 | 南印民间服饰手抄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