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一念三千(一)

2017-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净霞_whx

一、问题的提出

天台宗素以“教观双美”闻名于教界,又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那么,“教观双美”美在哪里呢?解释说:合之则双美,离之则双伤。其实,就是指的理论与实践要相互统一,绝对不可以单轮只翼,顾此失彼。然在天台思想理论上,最具特色的就算是“性具实相论”,而在“性具实相论”的思想范畴里面,最能代表其学说价值的要数“三谛三观”和“一念三千”了。对于“三谛三观”思想的论述,我们都知道其“三谛”之“谛理”与“三观”之“观行”的相互关系,是圆融相即不可思议的妙论。但对“一念三千”的“理论”与“观行”之关系,则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迄今为止,对这“一念三千”的解说和研究仍然偏重于思想理论一边,致使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及至后世,却将此一念三千法门,作为纯粹之实相法门,或作为天台世界观的学说来解释。乃宋、元以后,导致种种无谓的争论。故如将《摩诃止观》之一念三千说,拘泥于形式文义上的解说,易于失去智顗创始本门的原意。盖如参照《法华玄义》卷二上所说的三法妙释,尤知智顗乃依据心具说,而阐释一念三千法门,具(疑为“据”)其说示的背景,旨在唤起修道的自觉,不言可喻。1

这里提出了智者大师说示“一念三千”的旨趣乃在于“唤起修道的自觉”。那么,就“一念三千”本身而言,又该如何从理论的自定义之中来展现“修道的自觉”呢? 

再者,“一念三千”固然有其非同寻常的理论内涵,抛开修行成分之后,专门就其实相法门或世界观来研究,人们对这一名相的解释仍然处在别教或者其它的立场,而没有能够很好的从智者大师所倡导的圆教立场来说,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知道“一念三千”的“三千”只是一个“约数”,而非实数。所以对“三千”的解释和发挥并非智者大师提出这一学理的要点,其关键在于“一念”上。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一念三千”的阐释基本上停留在“三千”的名相结构及其内在关联上,而对这至关重要的“一念”则一笔带过,或者略有述及,也未能直显智者大师的思想本怀。更何况从这“一念”上的不可思议的圆教修行呢?

所以,从教观双美、实践教观的角度,有对这一伟大的天台思想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一念三千”对今天弘扬天台思想或者修学天台教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禅宗的修行方法在当今是很受世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欢迎的,那么,禅宗入门之后的修行证位次第,是比较模糊,或者说各个位置证得的跨度都比较大,甚或有些人在这里就迷了路。但是天台的修行位次是在所有宗派当中最为详尽精细的,当修行有了入门的经验之后,天台教理的学习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一课。然而,一般人面对天台的庞大思想体系,就被吓唬在门外了。实际上,天台修行的入门一招,绝不亚于禅宗的高超手段,甚至也可以将禅宗的教学方法引入天台的初步入门的教学上,这在天台发展史上也不是新鲜事了,如南宋时期的可观大师,为了显扬天台止观的殊胜,就将禅学思想摄入于天台教学体系,指明天台止观,就是条理、层次分明的高级禅定学2。更明显的是宋朝山家派的代表四明知礼法智大师,他的教学风格就与禅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佛祖统纪》卷第十二记载:

(法师本如)尝请益经正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毕,复以为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云:“本如”。(本如)师豁然有悟,为之颂曰:“处处逢归路,头头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来若为汝说,岂有今日”。3

这种“一棒一喝”的教学方式,就是受禅宗影响而来的,可见天台思想的圆融无碍和灵活应用之一斑。但天台的另一种教学方式,却是禅宗或者其它任何一宗都没有的,这就是天台自己独特的圆教教学风格,最有代表性的就算是“一念三千”了。因此,从引导学人、指导修行的角度,也有必要对这一教学方式和修行规定进行解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