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同辉”的涵义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思考
在与《道德经参悟》的作者王延明老师的交流中,他提出了“儒道同辉”的观点,我感觉很新颖。在网上搜了下,也无类似观点。在我们的交流中,他只是谈了他的观点,没有深入成型的文章能去探讨,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我今也想班门弄斧,从儒道关系的角度谈一下自己对“儒道同辉”的看法。
一、老子与孔子:源同而途殊。
谈论儒道,就无法绕开他们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
世人皆知的是,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
史书中有记载的应该是4次。前两次是问“礼”,第一次问“葬礼”,第二次问“周礼”;第三次则讨论“人性”(政治);第四次则是问“天道”。
从历史记载来看,老子比孔子大20岁。这个年龄差距,世人传说孔子是老子学生的说法也是可信的。
但问题在于,孔子的儒学思想是否脱胎于老子的道学思想,则无从考究。无论是否有渊源,但孔子问道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孔子对老子的“道”也是认同的。这些事实是有历史记载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子的道学思想,亦不是“空穴来风”,他也是在总结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孔子的儒学思想也是同样的道理。
按照这样的逻辑,儒学思想至少是从道学思想那里汲取了营养的。由于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二者逐渐的分化,形成现在的儒学和道学思想。
道学侧重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儒学侧重于对人类世界的研究,二者既互相联系,又各成体系,阴阳互补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华文明主流思想。
二、《道德经》与《论语》:殊途而同向
上面谈了儒道两家学说的创始人,我们再来看一下两家的经典:《道德经》和《论语》。
《道德经》,又称《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从词条上对二者的内容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其异同。前者法于自然,而又超然于自然;后者源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两者虽异,却又有道德相通。
正如阴阳图中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作用于中华文明,共同支撑起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三、儒道同辉的涵义:同轨同向同辉
什么是“儒道同辉”?王延明老师这样定义的:
怎样才叫“儒道同辉”?是儒中有道,道中有儒;以儒释道,以道释儒;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而不是儒是儒,道是道,井水不犯河水的两分法。儒道同辉也不是排斥其它各家学说,而是以儒道同辉的提法兼容各家学说。“儒道同辉”的提法更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这个概括性的提法。
他虽然没有明确地对“儒道同辉”进行定义,但已经给“儒道同辉”提出了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基本目标。
这与前面对儒学和道学创始人和经典的分析是契合的。
我在总结王老师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儒道同辉”的概念如下:
“儒道同辉”是指在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儒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自优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以“儒道及百家的思想互融共通”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基础的基本途径。
这个概念是个人的一家观点,仅供商榷。
四、“儒道同辉”的现实意义
道是什么。道即变。道即辨证,对立统一。《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是道最根本的属性。穷则思“变”。
璧如被人卡脖子的“芯片”,没有别人的卡脖子,就没有中国“芯”的诞生。
儒是什么,儒即稳,儒即和谐,和平共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百姓都能得到好处。“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了这一点。
事实也证明,唯道则乱,没有稳定的“变”,只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mei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唯儒则止,一味的求稳,社会就难以进步,科技就无以创新;只有“儒道同辉”,稳中求变,变中保稳,这才是一个“上善”格局。
五、儒道同辉的路径选择
“儒道同辉”,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点,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儒道”各自的优势,摒弃“儒道”学说中不合时宜的成份,“去其糟柏,存其精华”。
“儒道同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信仰,破除“迷信”藩篱,区别正常的祖先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界限,保护合法,打击非法。
“儒道同辉”,必须高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促进各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一统”。历史上,各种学说曾“百家争鸣”,这些学说的思想,各有千秋,既不能“焚书坑儒”,也不能“独尊儒术”……任何偏颇都可能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儒道同辉”,必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任有机结合,促进中华文脉殊途同归。确立“儒道”的主流思想地位,强化“儒道”在新时代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吸收各民族,各时代的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形成“大一统”新时代中华文明思想。
以上是个人的一管之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