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杂感

2018-08-03  本文已影响7人  澜沧烟火

                      ---读《偷书贼》有感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这句话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是说这句话的人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二战时德国纳粹党元首,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这样的一个人物,他说出来的话却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值得我们警醒、警惕的。而《偷书贼》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二战时的德国慕尼黑。是一个死神叙述的故事。

书是什么?书是文字的载体,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书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是人类突破时空限制的产物。人类通过语言交流,用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又用书做文字的载体。古语云:“三不朽”为“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可不朽,而立言何以不朽,凭借的就是书。一个人将自己的言论思想用语言传播开来,用文字记载下来,将文字汇编成书流传千百年,那么只要书还在,即使很长时间内没有人知道,但是只要有人再看到那书,那“言”便不朽,西方的“文艺复兴”不正是如此?书就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将过去的言论保留,让今人可与古人隔空对话,而今人又通过书,将今人之言论传寄后人,这不正是将过去现在将来连在了一起,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而书的广泛传播,让同一时代不同地方的人都能领略同一人的言论,这不正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书籍的流传,是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而承载了这个民族文化的书就是这个民族灵魂的具象化。

《偷书贼》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二战时的德国、叫莉赛尔的小姑娘,她的第一本书叫《掘墓人手册》。莉赛尔的父亲是德国共产党,二战时遭到迫害,一家人也因此穷困潦倒,莉赛尔的母亲于是将莉赛尔和她的弟弟送给他人收养,而在去收养人家的火车上,莉赛尔的弟弟在饥寒交迫下病死,死神出现,将他的灵魂带走。火车工作人员于是停下火车,匆匆将莉赛尔的弟弟埋在了附近,年轻的掘墓人不慎将《掘墓人手册》遗落,被莉赛尔捡起。这本《掘墓人手册》成为了莉赛尔的第一本书。当时的莉赛尔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并且她不识字,连《掘墓人手册》的书名都不认识。可是这本书却是她走上文学之路的起点。一个孩子的启蒙读物居然是一本《掘墓人手册》,想来既是惊悚又是悲哀。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偷书贼》在讲述莉赛尔的故事的同时,对二战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也做了充分的描述,这个时代的德国,实行种族灭绝政策,从身体上迫害所有犹太人,从思想上灭绝犹太人的言论,焚烧书籍,一个民族,人死光了,思想断绝了,那这个民族自然就灭亡了。而同样的,纳粹对所有的所谓“共产主义分子”疯狂迫害,焚烧共产主义书籍,这同样是在毁灭一种思想——共产主义。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一个小女孩得到一本书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贫穷。但是在我想来,这并不是作者的随意为之。《掘墓人手册》顾名思义当然是介绍掘墓的一本书籍,而掘墓无疑代表的是死亡。这看似是一种充满消极的意象,但是转念一想,一个小女孩对文字的认识是从死亡这一极端开始,那么,她的前进方向是在朝着哪呢?那当然是生命或者说生机。由死向生,向死而生,这是与《掘墓人手册》恰恰不同的一种发展,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展。

莉赛尔的养父叫汉斯休伯曼,是一个一战的老兵,在整个故事中,汉斯是一个亦父亦友的角色,他算是莉赛尔的启蒙老师之一,给莉赛尔读那本《掘墓人手册》。但是我认为汉斯对莉赛尔最大的影响在于树立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榜样。汉斯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本来可以找到一些工作,但是他却甘愿在家闲着,他并不是一个懒惰的人,反而是一个勤劳的人,但是他却找不到工作,因为当时的环境,他如果想要一个不错的工作,那么势必要迎合纳粹,做一个同流合污的人,但是汉斯没有,他选择了在家和打零工,以至于一家人过得穷困不堪。但是汉斯没有任何抱怨,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他同情犹太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将犹太人战友的儿子藏在了家里的地下室,尽管汉斯很忐忑,但是他履行了对有救命之恩的已故战友的承诺。一直保护他的孩子免遭迫害。若是放在中国古代,汉斯必将成为被人传颂的一个侠客。这是一诺千金,是知恩必报。他冒着危险一个箭步扶起了游街的犹太老人,因此遭到士兵的鞭笞,并且事后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他仍旧在帮助犹太人。他帮需要涂黑窗户的贫穷街坊粉刷而报酬只是一根烟或者一口汤,这是同情心和不分种族的善良。他每日在家中,被妻子罗莎喝骂,日子也过得困顿不堪,但是,他偶尔还会弹起战友教他的手风琴,去酒馆弹琴赚钱,这是苦中作乐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初来的莉赛尔对于养父母很抗拒,但是汉斯用他的温柔和包容,让莉赛尔接受了他,这是宽容与友爱。总的来说,汉斯是一个伟大而渺小的人。他无法改变社会,甚至不敢公然反抗,但是他做到了无愧于心,他是社会的异类,一个沉默的反抗者。

如果说汉斯是莉赛尔的慈父,那罗莎一定是莉赛尔的严母。她胖墩墩的身材,犀利的目光,随时准备的嘴炮,让罗莎成为了莉赛尔最害怕的人。然而这样一个粗犷的外表下,罗莎却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面冷心热。她在汉斯整日闲在家中的情况下,撑起了这个简陋的家,他给镇上的富人洗衣服贴补家用,负责家里的家务,用极其有限的收入,维持着这个家的生存,她做的汤很难喝,但是却没有让家人饿死,她每日对汉斯和莉赛尔呵斥叫骂,但是在汉斯应征入伍后每晚都抱着汉斯的手风琴睡着。她质疑过汉斯收留马克斯的行为,但是最后却无条件的支持了丈夫的决定,并且尽心尽力地照顾马克斯。罗莎只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她不是一个慈母,但是她同样是这个家的支柱。

莉赛尔来到新家后,在同龄人中不受待见,她唯一的小伙伴就是小男孩鲁迪。鲁迪的存在让莉赛尔的生活多了那么一丝趣味,让本来黑暗的天空多了一丝光彩,让现实的冰冷多了一丝温情。尽管是战争中,但是孩子本来就不应该承受这样的压力,他们关心的只是学校,还有无时无刻不在抗议的肚子,孩子们的世界本来就很简单。当然,或许还有两人之间那么一点朦胧的暧昧,或者说青梅竹马。鲁迪带给了莉赛尔很多东西,留下了两人共同美好的回忆,让莉赛尔的童年有了灿烂的一面,或者说鲁迪代表了莉赛尔的童真。而当鲁迪被炸死后,那个迟来的吻代表了童真的结束,莉赛尔再也不是孩子了。

如果说莉赛尔是本书的女主角,那么如果非要定个男主角,我认为就是马克斯了。马克斯是汉斯已故战友的孩子,在纳粹迫害下躲在了天堂街暗无天日的地下室中,在整个故事中,马克斯日子都是灰暗的,他是最直接承受纳粹迫害和法西斯主义压迫的那一群人的代表,为了活着他躲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寂寞,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让马克斯有了更多的思考。让他对纳粹对法西斯有了更多的理解。他揭示了文字的力量和纳粹的思想专制,他像一位老师,引导着莉赛尔走上了文字的道路,让她开阔眼界,传授她文字和思想的力量,可以说他塑造了莉赛尔的灵魂。

文化和思想是人类的灵魂,人类凭借文字传承文化和思想,而书籍是文字的重要载体,因此掌握了文字掌握了书籍,就将人们的灵魂握住了大半,希特勒无疑是洞悉这一道理的,因此他大肆焚烧共产主义书籍,推行纳粹文化,他不仅要控制人们的肉体,还要控制人们的灵魂,如果说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果这样的政策推行两三代,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因此文字的力量是把双刃剑,正如马克斯书中所暗示的,希特勒用文字这把剑控制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但是终究有人会突破他的封锁,同样用文字的力量唤醒人们。一个人有灵魂,一个民族同样有灵魂,它的灵魂同样也在于它的文化和思想,因此民族的复兴,不仅是肉体的,更应该是灵魂的!

                                      靖琤

                            2018年8月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